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已成为当前国家战略的核心,在此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的激活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弘扬好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促进绿色发展、乡村共富,更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临安西部革命老区基本情况
临安西部现辖昌化、龙岗、河桥、湍口、清凉峰、岛石6个镇,面积1334.99平方公里,人口12.11万,分别占全区的39.07%、22.21%(2023年统计数据)。在浙江省民政厅公布的革命老区名单中,我区龙岗镇、清凉峰镇、岛石镇被列为革命老区乡镇。
一直以来,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临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动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源禀赋和人才缺乏,和东部镇街差距较大。
二、临安西部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及利用状况
革命老区如何高质量发展?这是新形势下对当地党委政府提出的新课题。临安西部地区作为革命老区有着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可供利用。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就在这里建立党组织,与敌人展开斗争,留下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现留存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侯头之战纪念碑、清凉峰镇里仁红军墙、龙井桥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文化遗存。这些遗存是临安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红色文化自信不强、红色资源挖掘不够、红色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老区高质量发展。
三、以红色文化助推临安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
1.提高干部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通过举办红色教育文化讲座、红色电影展映等活动,让红色文化深入农村,提高公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开展红色资源“1+X”村校政企共建活动,推进红色资源“六进”;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对党的历史和红色革命精神的理解。由区级层面主导编印红色乡土教材,创新开发情景式、访谈式教学特色课程,在中小学校常态化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精神血脉。
2.在乡村建设中融入红色元素。如建设红色旅游景点与线路、修复红色遗址等,使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要统筹党群服务中心和红色遗迹等资源,建设红色主题公园;开辟网上纪念馆或展厅,让两昌地区的红色资源“走出去”。
(二)挖掘红色资源,推动文旅融合
1.顶层设计,编制规划。按照“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的发展路径,深挖红色资源并充分利用好资源。要持续加强相关要素保障,推进革命旧址遗迹保护、开发和利用,建议在马头山设立北上抗日先遣队侯头之战战地遗址碑、在新峰村翁家设立红军战士养伤处旧址。积极融入新时代党建、共富示范主题,研究开发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相结合,形成更多可学、可看、可感的红色教育线路。
2.明晰方向,凝聚合力。明确党史、档案、财政、教育等部门单位和镇村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联席工作机制。突出文旅深度融合,盘活温泉、水库、遗迹等旅游资源,发展全域生态旅游业,加快形成“展红融绿”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临安西部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整合、利用,精心打造红色研学、生态观光、康养休闲、乡村记忆等全谱系旅游精品线路产品。
3.强化投入,扩大宣传。将革命旧址、遗迹保护管理经费予以保障;精心谋划项目,积极开展对接协调,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文旅融合、市场运作”的红色旅游投资营运新格局。持续扩大宣传,发挥各平台载体优势,进一步凸显昌化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临安活动最早的地方和最早成立基层党组织等历史地位,修编红色书籍、红色文史资料等,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三)激活红色引擎,打造富美家园
临安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西部山区的生态资源,走好“红色+绿色”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打造“浙西天路”“温泉之乡”“红色昌化”“遇见双溪口”等系列品牌,从推动产业兴旺、提高生活品质和提升服务水平多个方面发力,打响昌化得天独厚的“美丽田园”名片。
1. 搭好党群“连心桥”。把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党建重点任务,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全面梳理、汇总红色文化历史渊源、革命史、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等。
2. 画好共富“同心圆”。利用红色资源,拓展红色精神的宣传路径,讲好红色故事。积极探索“红色+民俗”“红色+美丽乡村”等特色化发展模式,打造浙西精品游重要节点。深入挖掘临安西部耕读文化、孝子文化、红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打造山核桃加工、高山有机茶叶等产业基地,共同画好共富“同心圆”。
3. 谱好经典“英雄曲”。要大力宣扬英烈、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通过拍摄红色电影、创作红色话剧和编撰出版《红色昌化文化旅游丛书》等形式,推出一批富有思想内涵、艺术水准较高又深受群众欢迎的红色文艺精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助力乡村振兴建设,让临安西部丰厚的红色文化积淀,成为推动强村富民、奋勇前行的精神“富矿”。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