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千万工程”的重要论述精神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新春第一会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要求,区委农办推出《缩小“三大差距”》专栏,聚焦各地各部门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深度挖掘在推进缩小“三大差距”上的创新做法和生动实践,助力打造共同富裕临安样板。
群山环抱间,竹浪翻涌处,临安板桥镇用一座现代化竹材分拣中心给出了乡村振兴的“破题之钥”。面对“低小散”的产业困局,当地以“资源重整、生态重塑、发展重构”为笔,勾勒出产业兴旺、村庄焕新、村民共富的兴村图景,为破解城乡、收入、区域“三大差距”提供了鲜活实践。
破题
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
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板桥镇曾是竹加工“低小散”的典型——牧松线沿线散布着39家家庭作坊,噪声、粉尘、污水问题频发,安全隐患突出,村民“守着竹林难致富”。2022年,板桥镇联合桃源、牌联、界联三村成立“三兴集体经济发展公司”,投资1200万元建设竹材分拣中心,将分散的15家竹加工企业整合搬迁至459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实现集中生产、统一管理。
创新模式,多方共赢。三村集体注资400万元参与建设,通过厂房租金(10元/平方米)和屋顶光伏发电,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0万元。村民既可拿土地流转租金,还能进厂当“产业工人”。企业主王士明表示搬进新建成的竹材分拣中心后从日加工3万斤提升至8万斤,生产空间扩大至1000平方米,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绿色技改,生态优先。分拣中心同步实施水土保持方案,通过表土剥离、截排水沟、喷播覆绿等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并利用竹屑边角料制成环保燃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图景
一幅“竹产业+”的兴村实景画
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分拣中心每年为三村带来75万元租金收益和25万元光伏收入,预计二期建成后,年增收将突破百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机”。
村民就业“家门口增收”。中心直接吸纳100余名村民就业,间接带动1200人参与竹产业链,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同时竹材加工户从简易窝棚搬入标准化厂房,工作环境改善,生产更稳定。
产业升级“焕发新机”。通过集聚技改,竹材日加工量从150吨增至300吨,产值翻番。分拣中心还规划建设冷链物流、竹制品研发等配套项目,推动竹产业向深加工延伸。
城乡环境“蝶变新生”。牧松线沿线39家小作坊关停整合后,噪声、粉尘污染消失,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感叹:“终于能睡个安稳觉!”
路径
缩小“三大差距”的“板桥解法”
板桥镇的经验证明,破解“三大差距”需立足本土资源,以“政府引导+村企联动+产业升级”为抓手:
规划先行:结合省级现代农业园建设,推动“一园一带二心三区”布局,打造竹产业“种-采-加-销”全链条。
共建共享:通过强村公司整合资源,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享发展红利。
持续创新:二期项目计划整合更多企业,探索竹材精深加工与电商融合,引入智能分拣线提升效率30%,开发竹材溯源系统,为兴村发展注入长效动力。
从“散乱污”到“绿富美”,临安区板桥镇竹材分拣中心的实践印证: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当竹材分拣中心的机器声与山间鸟鸣共鸣,当村民的笑脸与竹海碧波相映,一幅以产业振兴撬动全域发展的“兴村图”正在浙西群山间徐徐展开。这里的故事,正为万千乡村提供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注解。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