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 >师生文苑 >
粽叶艾草香,端午又相逢
阅读: 时间: 2025-05-20 10:42 来源: 颊口小学 发布:邵雪青

端午,是一个承载着丰富记忆与深厚文化的传统节日。每当粽叶飘香、艾草摇曳之时,它便踏着悠悠古韵,带着千年的历史沉淀,翩然而至。

记忆深处的端午,总是与母亲忙碌的身影和四溢的粽香紧密相连。端午前夕,母亲就开始为包粽子做准备。她和邻居大婶们一起,早早地洗净箬叶和棕叶。那一片片宽大翠绿的箬叶,在水中舒展,仿佛在诉说着即将成为美味载体的期待。把棕叶撕成长长的细条,用于捆绑粽子,这是最绿色天然的敷料。包粽子需要准备糯米、新鲜猪肉、赤豆和蜜枣等食材。猪肉得提前加入配料稍稍腌制入味,赤豆要泡发几小时。淘糯米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雪白的糯米在水中轻轻翻滚,滤去杂质,等待着华丽变身。

准备工作就绪后,包粽子的重头戏拉开帷幕。母亲将箬叶巧妙地折成漏斗状,放入适量糯米,再加上精心准备的馅料,或是香甜的红枣,或是咸香的五花肉,然后将粽叶包裹严实,用细细的棉线缠绕数圈,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便诞生了。有时也把糯米和赤豆混合搅拌不加其他馅料,成为有红有白的赤豆粽。粽子有四角的,也有三角的,还有长长如枕头状的。包好的粽子整齐地摆放进大锅里,加水没过粽子。随着柴火的燃烧,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粽香也渐渐弥漫开来。经过漫长的等待,粽子终于出炉,剥开粽叶,露出晶莹剔透的糯米,咬上一口,软糯香甜,唇齿留香。那一刻的喜悦,不仅来自于美味的粽子,更来自于家人团聚的温馨。

端午节当天,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长辈们会沿着墙角洒石灰,那一条条长长的、弯弯的白线,仿佛是一道无形的屏障,意在防备蛇虫八脚爬进屋内。虽然我们都知道这可能只是一种带有吓唬意味的做法,但在那个充满童真的年纪,它却为端午节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同时,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前屋后、窗畔门旁插上蕲艾。清晨推门,蕲艾迎面飘摇,在门环或门把手上,也许只是一串一根,也许是三两枝,还带着点露水。凑近,一嗅,做个深呼吸,蕲艾独特的芳香便扑鼻而来。清新的气息沁人心脾。“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人们的心中,艾就是守护家宅平安的“门神”。

小时候,只觉得采艾好玩,常常跟着小伙伴们上山去采几枝。那时并不知道艾叶除了能辟邪,还是良药。若小孩腹痛腹泻,只需取几张艾叶烧成灰,置于肚脐,用布条缠住,往往能药到病除。夏天,点燃艾叶还可驱蚊。湿疹皮痒,用艾叶烟熏或泡脚,湿气消散。艾草在江南山区是一种极为平常的植物,路旁、山腰、田头、地角,随处可见。当风吹过艾丛,一丝丝带着淡淡药味的幽香飘散开来,虽不令人十分痴迷,却也让人倍感亲切。采了艾,我们就像得了胜仗的小战士,扬着艾枝,蹦跳着从山上一路冲下,那份快乐,至今难忘。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端午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从《荆楚岁时记》中“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记载,知道了端午设置驱邪花草的悠久历史。念中学时,更明白了端午的诸多习俗,大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虽然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多个版本,但如今有85%的国人都认为它与屈原相关。屈原“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的诗句,饱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展现出不屈不挠的气节。他走出小我,以诗歌抒发对民族、土地和国家的热爱,其悲壮的气节和伟大的情怀,成为感人至深的传世美谈,也让端午节被赋予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与诗意和民族气节紧密相连。

读师范时,端午节又多了一份别样的乐趣——做香袋。那是一段充满创意与欢乐的时光。我们准备好五彩的丝线,硬质的卡纸,还有混着白芷、艾叶、辛夷、薄荷、冰片等草料的小布包。先用卡纸围住布包,做成菱角形状,然后小心翼翼地将丝线一圈又一圈、一层又一层地缠绕上去。随着丝线渐渐稀疏,精美的菱状香袋也初具规模。最后,在上方做个漂亮的中国结,下方挂一串流苏,一个色彩艳丽、清香浓郁的香袋就完成了。同室的好友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DIY,将制作好的香袋悬挂在床头、窗前、房门,整个房间弥漫着淡淡的香气,充满了温馨与美好,就像那短暂而灿烂的少女时光。

史书上,“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如今,端午节也有了英文译名,如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或Double Fifth Festival(重五节),但我却偏爱Duan Wu Festival这种直接的称呼,带着一种别样的中国式浪漫。

站在岁月的渡口回望,端午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日符号。它是母亲掌心包粽时的温度,是童年山坡上艾草摇曳的剪影,是屈原诗句里千年不灭的精神火光,更是刻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当城市的高楼代替了乡间的炊烟,当机械化生产的粽子摆满货架,那些藏在端午习俗里的细腻情感与文化密码,依然在时光深处静静发光。

端午的习俗或许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但请别忘了,在剥开粽叶的刹那,在艾草清香萦绕鼻尖的瞬间,聆听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因为端午的意义,既藏在记忆的褶皱里,也生长在时代的新枝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主办单位(版权所有):杭州市临安区人民政府 备案证编号:浙ICP备05069790号-1
临安教育局主办 联系电话:0571-63721154
杭州瑞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  
网站标识码:330185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