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几天,我和妈妈一起包粽子。厨房里弥漫着竹叶沁人心脾的清香,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灶台上的电饭锅“咕嘟嘟”冒着热气,白色的蒸汽袅袅升腾,在厨房氤氲出朦胧的雾气。我坐在餐桌前,笨拙地摆弄着手中的粽叶,那翠绿的叶子在我手中总是不听话,米粒不断从指缝间漏出,如珍珠般洒落在桌上。
“不是这样折的。”妈妈放下手中的活,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接过我手里歪七扭八的“粽子”,轻轻叹了口气。她的手指粗糙却灵活,布满岁月的纹路,那是操劳留下的痕迹。只见她几下就把松散的粽叶拢成尖角,动作娴熟而优雅,仿佛在编织一个古老的梦。舀一勺糯米填进去,再塞进两颗蜜枣,那深红的蜜枣就像一颗颗跳动的心。接着,她把剩下的半截粽叶按下收口,最后用棉线紧紧捆住,动作一气呵成。我盯着她的动作,忽然发现她包粽子时格外认真,眼神专注而虔诚,像是在完成某种神圣的仪式。
“妈妈,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啊?”我忍不住问。她手上的动作没停,眼睛却微微眯起,像是望向很远的地方,思绪穿越了时空的长河。“因为两千多年前,有个叫屈原的诗人......那时的楚国,江河浩荡,山峦叠翠,宛如一幅壮美的画卷。屈原站在汨罗江畔,望着滔滔江水,心里翻涌着无尽的悲愤。国家衰败,他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可洒。最终,他带着遗憾与不甘,起身跃入了江水里。”
“百姓听闻后,纷纷划船寻找。可是江水茫茫,哪里还有他的身影?人们怕鱼儿啃食他的躯体,便用粽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希望鱼儿去吃这些饭团,而放过他的身躯。后来,这个习俗就一代代传了下来。”妈妈的声音很轻,但却仿佛承载了岁月的重量,那一字一句都饱含着对先人的缅怀。
这一刻,我彷佛看见汨罗江的水波荡漾,听见千年前的桨声回荡。原来,端午节的味道不仅仅是粽子的香甜,更是时光深处,那份永不褪色的纪念,是中华民族刻在骨子里的文化传承。
指导老师:周炤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