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今天,我想循着这穿越千年的鹿鸣声,带大家走进清凉峰的密林深处,去认识一群可爱的山间精灵——华南梅花鹿。
一个清晨的惊喜
2025年5月,清凉峰保护区千顷塘保护站的巡护员章叔岩,在灌木丛中发现了一只刚出生两天的梅花鹿宝宝。它蜷缩在橙红色的草丛中,鼻尖微微抽动,似乎在等待觅食归来的妈妈。这一幕被章叔岩用镜头定格,成为今年最温暖的“生态头条”。然而这样的画面在20年前,却是难以想象的——当时,华南梅花鹿仅存80余头,濒临灭绝。而今天,它们的种群已突破300头。临安,俨然成为我国野生梅花鹿分布的最东端“希望之地”。华南梅花鹿们从“濒危”到“重生”的背后,是临安生态保护二十年的光阴故事。
一代人的坚守
20年,8万公里山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这是巡护员章叔岩巡护日志里的数字。这数字,折射出临安对于生态保护的不懈坚守。2003年,梅花鹿救护繁育基地初建时,连模拟野外的180亩试验场都要靠人力清除入侵物种;2019年,首批佩戴项圈的6头梅花鹿放归时,科研团队在暴雨中彻夜监测数据,用体温焐热冰冷的监测仪;而今,81头放归鹿群的梅花鹿佩戴的项圈传回10万条迁徙数据,连母鹿分娩前的体温波动都能被AI预警系统捕捉——这是临安人生态保护的内心坚守,更是临安城生态保护的科技智慧。
一座城的承诺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内布设的115台红外相机,记录下的黑麂、中华秋沙鸭等珍稀动物的影像多达10万余份;无人机智慧巡航、立杆式语音播报、护林员智能终端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织就“天空地一体化”防护网,共同织牢了生态监测的保护网——它们保护着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内2461种高等植物、374种脊椎动物,还有其他无数濒危的物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召开,届时,临安将向全球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三千年前《诗经》里的生命礼赞,此刻正在临安的群山中得到当代回响。从“伐木丁丁”到“呦呦鹿鸣”,从“独木难支”到“万木成林”,临安用二十年践行了对自然生态保护的承诺。每一只小鹿的自由奔跑,每一棵古树的蓬勃生长,都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注解。
当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钟声敲响时,让我们向世界发出临安的邀约:
来听一听清凉峰的鹿鸣吧!
那穿越千年的“呦呦”之声里,
有古老文明对自然的敬畏,
有当代科技对生态的赤诚,
更有中国人用生态智慧写给未来的——
青山不老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