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08369/2019-5977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单位 | 区农业农村局 | 发文日期 | 2019-09-25 |
关于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第59号提案的复函
丁洁平委员:
您在区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大我区甘薯茎腐病防治、科技研发扶持的建议》,已由区政府交我局主办,区科技局协办。经过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甘薯产业发展和病害防控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甘薯是我区的主要旱粮之一,深受城乡居民喜爱,临安地处浙江西北部,紧临杭州,山地资源丰富,番薯种植历史悠久、潜力大,是番薯生产传统大县,据2016年统计,临安种植番薯达2万多亩,其中小番薯种植面积达1.6万余亩,主要集中在板桥、锦城、太湖源、天目山、於潜等镇街,成为了临安农村创新收入的新亮点。由于种植效益好,管理方便,群众种植积极性日益高涨,部分地方已出现了“竹改薯”等现象。
甘薯茎腐病是2015年在我区於潜镇方元村首次发现并确诊的,也是浙江省首次发现,为我国进境检疫对象,2016年4月被列入浙江省补充检疫对象。该病在国际国内研究都比较少,在防治技术上更是空白。
我区自发现该病后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争取省区各级部门的支持,并在2016年成功申报杭州市科委自主设计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甘薯茎腐病发病规律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该项目由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与临安区植物检疫站联合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临安群意家庭农场等多家单位,围绕甘薯茎腐病的治理进行产学研企联合攻关研究,旨在摸清甘薯茎腐病在我区的发生、危害与疫情分布,明确灾变流行规律与主要致病因子,在甘薯茎腐病种薯种苗和土壤带菌检测、抗病种薯种苗繁育和高效安全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并在生产上示范与推广应用。
目前,项目组已掌握了病原快速检测技术,基本摸清了该病病原的基本特性和田间发生流行的基本规律,正在进一步开展药剂田间筛选。根据流行规律,种苗带菌是大面积、远距离传播的关键。针对这个发现,我区连续三年在板桥镇上田村群意家庭农场租用6个连栋大棚,并推广到九里村繁育大户,用于繁育无病薯苗,并在全区范围建立推广示范区4个,示范区内使用无病薯苗,统一采取药剂防控措施。三年来,项目组共推广无病薯苗225万株,完成防治试验20多个,发表论文4篇,申报专利1个,今年上半年项目即将结尾,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试验调查。
本着“边试验,边调查,边总结,边推广”的原则,几年来我局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技术培训10余次,组织薯农参观育苗基地1次,召开现场会3次,对有效推广开展甘薯茎腐病防控起到积极作用。
承办领导:金海燕
承 办 人:潘伟华
联系电话:13758281998
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
2019年5月24日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