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08377/2021-77603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水利水电局 成文日期 2021-10-11
发文字号 - 有效性
统一编号 有效性
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验区试点实施方案
日期:
2021-10-11 10:57
来源:
区水利水电局
浏览量:



   

一、现状基础

1.1 区域概况

1.2 水资源概况

1.3 供用水现状

1.4 试点基础

二、问题及需求

三、目标指标

3.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2 试验区范围及实施期限

3.1 工作目标

四、主要任务

4.1 建立多水源联网联调集约利用机制

4.2 探索建立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

4.3 推进建立生态流量保障机制

4.4实施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集成示范

五、保障措施

5.1 强化组织领导

5.2 强化资金保障

5.3 强化考核评估

附表1  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验区试点项目计划表  


一、现状基础

1.1 区域概况

临安区位于杭州市西部,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区,区境东西宽约100千米,南北长约50千米,总面积3118.8平方千米,下辖5个街道13个乡镇。区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区境北、西、南三面环山,形成一个东南向的马蹄形屏障,全境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主要溪流有东苕溪,主源南苕溪,主要支流中苕溪,属太湖水系;分水江主源昌化溪,主要支流天目溪,属钱塘江水系。

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0.41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7.7:46.6:45.7。全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2家,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83.3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9.0%。全区常住人口63.46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7.63万,城镇化率59.31%2017年临安区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9年临安区被评为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

1.2 水资源概况

临安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57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7.59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4300m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较大。春夏二季约占全年的70%左右,暴雨常带来洪涝灾害。秋冬二季气候干燥,常遇伏旱、秋旱。

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协调,临安区太湖流域集中了临安区70%左右的人口和工业产业,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量占全区75%以上,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区总量的约25.0%。区域性或季节性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1.3 供用水现状

1、用水总量现状

2020年,全区用水总量2.1269亿,其中农业用水占比最大,达52.1%;居民和城镇公共用水量占比均约16%,工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占比均约8%

 

1 临安区2020年用水结构图

2、用水效率现状

2020年,全区万元GDP用水量35.4m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3m³,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45.6 L/·天,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398.0m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05。通过与省市平均水平的比较,临安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先进,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处于平均水平外,万元GDP用水量、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均较落后,用水效率提升潜力较大。

1 临安现状用水效率评价表

指标

临安

杭州

浙江

评价

万元GDP用水量(

35.4

22.1

25.4

较落后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7.3

12.4

15.8

较先进

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L/·天)

145.6

131.4

123.6

较落后

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

398.0

402.4

324.1

较落后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605

0.608

0.602

平均水平

3、供水格局现状

临安区全区目前的供水格局为“5+12+110”,即5座城镇水厂,12座联村水厂,110座单村水站,其中城市水厂3座,分别为太湖源水厂、锦北水厂、高虹水厂,主要承担主城区及周边部分乡镇供水;2座乡镇水厂和12联村水厂及单村水站承担除城市水厂供水范围外的其余200余个行政村供水任务。

临安区主要供水水源为水涛庄水库、里畈水库和华光潭一级二级水库。其中水涛庄水库、里畈水库作为城区的主要供水水源,通过三座城市水厂的管网互联互通,实现了两个水库水源互为备用。2020年底建成龙岗水厂,并以华光潭一级二级水库为取水水源,作为城区供水的备用水源,能有效解决主城区有周边镇街管网供水区域的供水问题。

2  临安区现状主要水厂基本情况表

序号

水厂名称

取水水源

供水规模(万t/d

供水乡镇

1

太湖源水厂

里畈水库

10.0

太湖源街道、青山

2

锦北水厂

水涛庄水库

7.0

锦城、锦北、玲珑、锦南

3

高虹水厂

水涛庄水库

5.0

高虹镇、横畈

4

於潜水厂

英公水库

1.5

於潜镇

5

龙岗水厂

华光潭二级水库

15.0

龙岗镇、城区

6

太湖源镇龙门寺水厂

龙门寺水库

0.08

太湖源镇

7

太湖源镇夏村水厂

夏村水库

0.135

太湖源镇

8

太湖源镇梅家坞水厂

梅家坞山塘

0.07

太湖源镇

9

太湖源镇金猫坞水厂

金猫坞水库

0.05

太湖源镇

10

板桥镇花戏片水厂

居仁水庠

0.20

板桥镇

11

天目山镇告岭水厂

西关水库

0.50

天目山镇

12

於潜镇千洪水厂

甘溪水库

0.07

於潜镇

13

太阳镇牌坊坞水厂

牌坊坞水库

0.09

太阳镇

14

河桥镇石瑞水厂

江岭水库

0.20

河桥镇

15

湍口镇水厂

朱里坑山塘

0.15

湍口镇

16

岛石镇水厂

喷洞水库

0.21

岛石镇


合计


40.25


1.4 试点基础

近年来,临安区积极贯彻落实新时期治水思路,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载体,以五水共治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抓手,初步建立了体制机制运行高效、政策制度落实有力、工程措施逐步完善、公众参与日益广泛的工作体系,水资源监管能力不断强化,用水总量有效控制,用水效率不断提升,为十四五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1)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指标体系建设方面

在各类工作方案、专项规划、考核体系中明确了区域可用水资源量、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再生水利用率、高耗水行业企业节水达标率、取水在线监控率等指标。

2)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推进机制建设方面

积极开展里畈水库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并开展年度自评估工作;严格落实分水江流域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开展断面水位、流量等要素监测工作,合理安排水利工程调度运行;水权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际进展,完成21座山塘水库水权确权登记,并积极探索用水户间和山塘水库水权交易实践案例2例;印发《关于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鼓励企业绿色发展,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水平衡测试验收获得省级节水型企业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结合亩均论英雄改革,以临安区太湖流域为对象,探索推进落实水资源四定原则管理制度,创新水资源监管机制,发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

3)节水护水工程体系建设方面

以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为抓手,落实国家节水行动,积极推进各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鼓励、引导工业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利用节水先进技术设备,创建节水型企业和节水标杆企业;开展管网分区计量,推广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城镇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依托临安排水公司建设节水宣传教育基地,建立节水宣传长效机制,打造全区节水宣传阵地。

4)取用水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方面

按照省水利厅关于用水统计调查制度总体部署,有序推进用水户名录建立,规范用水数据填报,严格数据质量审核;严格落实节水评价制度,将节水评价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条件,从源头把好节水关;全面完成区域水资源论证改革,强化取水许可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5)水资源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方面

全区已实现许可取水万方以上用水户在线监测全覆盖,开展部分重点用水户计量监测校准工作,取用水计量监控三率均保持在90%以上。

6)水资源保障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

通过水利信息化系统整合及综合应用平台一期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一个行业水利大数据中心、一个综合应用平台、一张共享电子地图,一个统一的用户体系,基本建成了临安区水利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框架。



二、问题及需求

依托日趋完善的水资源保障工程,临安区同步加强了水资源及节水管理工作,对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改善水生态水环境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对照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升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新时期治水思路和要求,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仍存在一定程度不足,是本次综合试验区试点着力解决的问题。

1)优质水资源统筹统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解决全域范围内水资源配置存在的不平衡,即东部水少用量大,西部水多用量少,临安区实施了西水东引工程,通过西部龙岗水厂与东部太湖源水厂供水干管连通,打通了里畈水库、水涛庄水库、华光潭水库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缺少水源水量调配规则,导致优质水资源在东西部间、乡镇间、行业间均未能实现高效的调配和利用,制约了优质水资源作用发挥。

2)生态流量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是保护河湖生物多样性、维持河湖生态健康的客观需要,目前全区主要核定了水电站的生态流量,主要水库工程和河道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尚未核定。此外,生态流量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关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3)重点领域的节水工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载体示范创建以及节水宣传等工作,临安区大力推进全社会节水工作,节水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但对照国家节水行动要求,在城乡管网漏损控制、非常规水利用等重点领域相关节水工程和节水管理机制尚不完备,节水能力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目标指标

3.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1.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和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为导向,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保障生态用水需求,严控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推动临安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加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3.1.2基本原则

1节水优先,提升效率。遵循节水优先的方针,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加快用水方式转变,全面实施节水行动,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重点节水工程,加快形成节约集约型用水方式。

2以水定需,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将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贯穿用水全周期管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

3系统优化,科学调配。以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配置规划为指导,围绕重点水源和引配水工程,开展水资源多目标统筹调度,构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综合保障体系。

4创新发展,持续利用。推进水权交易,探索水资源价值转换和生态流量保障机制。聚焦管网漏损控制、再生水利用等领域,探索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集成技术,推进节水工程示范工程建设。建立水资源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党委政府水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落实。

3.2 试验区范围及实施期限

1、试验区范围

临安区全域,包含锦城街道、锦北街道、玲珑街道、青山湖街道、锦南街道等5个街道,以及板桥镇、高虹镇、太湖源镇、於潜镇、天目山镇、太阳镇、潜川镇、昌化镇、河桥镇、龙岗镇、湍口镇、清凉峰镇、岛石镇等13个镇。

2、实施期限

现状水平年:2020年;

建设期:2022-2023年。

3.1 工作目标

3.3.1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部署要求,围绕五体系一平台,结合临安水资源现状及问题需求,以多水源多目标联网联调、水资源四定管理及水资源价值转换、生态流量保障、集约安全利用集成技术示范为重点,探索典型示范案例,提升区域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助力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3.3.2 具体指标

围绕试点总体目标,基于临安区的现状基础及问题需求,坚持水资源刚性约束,充分考虑与临安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水资源总体规划、节约用水规划、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等成果的衔接,研究制定综合试验区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控制目标值,包括综合指标6项,专项指标5项。

1)综合类指标。研究确定规划期内可用水资源总量;制订分流域、分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制订辖区内主要河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目标;制订分区域和分行业用水效率控制目标等。指标包括:可用水资源总量、分流域、分区域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分流域、分区域用水效率、分行业用水效率。

2)专项性指标。反映重点领域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包括城乡优质供水保障率、主要河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率、非农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覆盖率、城乡区域供水管网漏损管控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率等。

3 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综合指标

1

可用水资源总量

2

分流域、分区域用水总量

3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

4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5

分流域、分区域用水效率

6

分行业用水效率

专项指标

7

城乡优质供水保障率

8

主要河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率

9

非农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覆盖率

10

城乡区域供水管网漏损率

11

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率

 


四、主要任务

4.1 建立多水源联网联调集约利用机制

4.1.1示范对象

围绕三源四厂形成水资源配置网络,其中三源包括里畈水库、水涛庄水库、华光潭水库;四厂包括太湖源水厂、高虹水厂、锦北水厂、龙岗水厂及供水管网,推动建立多水源联网联调规划及工作机制。

 

4-1 多水源联网联调集约利用示范对象

4.1.2工作内容

1)开展多水源联合调度规则研究

以临安区水资源配置成果为基础,结合现状三源四厂供水范围内的用水量情况,以提高水源供水保障能力为目的,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有序协调优质水资源在区域间和行业间的供给,以调度图方式,区分常规情境和应急情境等,研究制定临安区主要水库联合调度规则。

2)建立多水源联合调度运行协调机制

基于多水源联合调度规则成果,制定临安区多水源联调管理办法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调度运行职责分工、协调机制,将多水源联合调度纳入水利工程日常管理工作。

3)构建多水源联网联调数字化应用场景

依托临安区水管理平台,以全市水文监测信息和水利工程监测信息为基础,构建多水源联网联调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多水源联合调度、水库工程供水预警智能化研判与调度管理,提高多水源联合调度管理水平。

4.1.3预期成果

通过多水源联网联调机制试点建设,拟形成1项工作机制、1项规划方案、1项政策制度、1项应用场景,具体包括:

1项规划方案: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专题研究。

1项制度政策: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管理办法。

1项工作机制: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工作机制。

1项应用场景: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数字化应用场景。

通过多水源联网联调集约利用机制,预期能够提高里畈水库、水涛庄水库、华光潭水库等主要水库优质水资源联调能力,提高全区优质水资源利用效率,将使临安城区及重点镇街供水安全保障率提高至95%以上。

4.2 探索建立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

4.2.1示范对象

深化临安区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以水四定水资源刚性约束管理机制,以农村集体所有的蓄水工程为示范对象,探索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

4.2.2工作内容

1、深化以水四定水资源刚性约束管理机制改革

围绕境内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流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以流域水资源论证改革为抓手,创新水资源监管和服务机制,建立形成水资源以水四定管控指标引导产业及区域布局优化机制,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管控,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引导流域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倒逼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布局优化,促进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开展山塘水库确权登记和水资源价值转换专题研究

深化山塘水库确权登记,以农村集体所有的蓄水工程为示范对象,开展水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确定山塘水库的权利主体、水权量等,在此基础上,探索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研究。

3、建立农村集体山塘水库水资源水权交易监管机制

制定山塘水库水资源水权交易政府监管办法,明确交易、监管等要求,建立监管工作机制,明确监管工作流程,畅通水资源价值转化路径,努力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村集体收益、农民受益、山塘水库维护运营有保障的多赢局面。

4.2.3预期成果

通过以水四定水资源刚性约束管理和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建设,拟形成2项工作机制、3项规划方案和2项政策制度,具体包括:

2项工作机制:临安区水资源以水四定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工作机制、临安区山塘水库水资源水权交易监督工作机制。

3项规划方案:临安区钱塘江流域水量分配及水资源以水四定管理指标核定方案、临安区钱塘江流域水资源论证报告、临安区山塘水库水权确权登记及水资源价值转换专题研究。

2项政策制度:临安区强化水资源监管推动产业优化布局与转型升级实施意见、临安区山塘水库水资源水权交易政府监管办法。

通过以水四定水资源刚性约束管理机制和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的建立,预期能够通过水资源的管理引导流域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提高产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的适应性。同时,盘活水资源资产属性,更好的发挥其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提高村集体的收益,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建设。

4.3 推进建立生态流量保障机制

4.3.1示范对象

以青山湖水库下游河道控制断面和华光潭二级电站为示范对象,探索建立生态流量监测评估及保障机制。

4.3.2工作内容

1、开展杭州科创大走廊生态流量保障方案研究

以青山湖水库下游河道控制断面为对象,结合杭州科创大走廊生态流量需求,核定河道生态流量,并从保障生态流量的角度优化青山湖水库调度规则,制定水库生态放水规则,制定生态流量保障方案。

2、开展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评价方法研究

选取全区不同类型的水电站开展调研,结合水电站生态流量核定成果,制定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评价方法。以华光潭二级电站为试点,研究制定生态流量泄放的规则,提出监测评价设施建设要求。

3、建立生态流量保障管理机制

制定重要断面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断面生态流量泄放要求,明确生态流量保障的职责,对未能保障生态流量的明确相应责任。

4.3.3预期成果

通过生态流量保障机制试点建设,拟形成1项工作机制、2项规划方案、1项政策制度,具体包括:

1项工作机制:临安区重要断面生态流量评价及保障工作机制。

2项规划方案:临安区杭州科创大走廊生态流量保障方案;临安区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评价方法专题研究。

1项制度政策:临安区重要断面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办法。

通过生态流量保障机制的建立,预期能够解决重要水库工程和水电站因调度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的生态流量难以保障的问题,使青山湖水库下游河道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率提高至90%以上,提高了杭州科创大走廊生态流量保障能力,促进河湖生态健康。

4.4实施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集成示范

以取水设施标准化、城乡供水分区计量监测、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等为示范对象,研究取水计量监测提升技术、城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再生水利用技术,为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的节水护水工程体系提供示范。

4.4.1示范对象

1、取水设施标准化示范:全区100家非农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

2、城乡供水分区计量监测示范:3座城市水厂形成的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 2座乡镇水厂、12座联村水厂、110座单村供水站形成的农村供水管网。

3、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示范:青山污水处理厂和青山湖工业园区内4家工业企业。

4.4.2工作内容

1、取水设施标准化示范

1)编制取水设施标准化建设指南。编制临安区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建设技术指南,规定取水相关设施建设和运维主体,分类制定取水口建设标准、标识标牌设置标准、取水计量设施选择、安装标准等。

2)编制取水设施标准化改造方案。按照标准要求,针对每个取水户的具体情况,编制100户自备取水工业企业取水设施改造一户一策,既逐个取水户编制取水户取水改造方案,为下一步取水设施及其附属建筑物建设提供模版和指导。

3)实施取水设施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根据一户一策改造方案,按照示范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实施完成100户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改造工作,实现全区非农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全覆盖。

2、城乡供水分区计量监测示范

1)编制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监测分析建设方案。以城镇集中式水厂供水管网和农村供水管网为对象,以提升城乡节水水平为目标,编制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监测分析建设方案,明确水量监测、漏损控制、设施设备和管网有机更新等建设任务。

2)建立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管控制度。制定出台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管控管理办法,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制定城镇集中式水厂供水管网和农村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有关设施设备维护、漏损处理、爆管预警及响应等管理流程。

3)构建城乡供水管网DMA分级分区计量控漏管理平台。强化感知体系建设,计划完成水质监测点84套、智能化二供泵房升级改造140个、智能远传水表升级改造约6万户。建立1套各分区设施设备、管网使用情况的应用场景,实现供水管道、阀门、仪器仪表等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根据DMA分区的水量、水压等供水数据的实时监控分析,实现供水管网信息可视化,及时掌握动态供水状况。

3、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示范

1)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需求分析。以青山湖科技城工业园区内的取用水户为对象,调研园区内工业企业对再生水利用的需求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园区内潜在利用再生水的行业及取用水户,并明确再生水利用的途径。

2)再生水利用政策机制研究。根据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的需求,研究制定再生水利用相关政策,探索推动再生水的推广利用,鼓励引导将再生水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浇洒、景观环境补水、工业企业生产用水。

3)实施再生水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依托青山污水处理厂,建设再生水回用系统,完善再生水管网配套设施,完成再生水利用泵2台,水压稳定设施1套,配套再生水输送管道12公里,再生水取水站2座。

4.4.3预期成果

通过取水设施标准化、城乡供水分区计量监测、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建设,拟形成1项技术标准、2项政策制度、3项规划方案、3项示范工程,具体包括:

1项技术标准:临安区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技术指南。

2项政策制度:临安区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实施意见、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管控办法。

3项规划方案:自备取水户一户一策标准化设计方案、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监测分析建设方案、青山湖科技城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需求分析调研报告。

3项示范工程: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示范、城乡供水管网DMA分级分区计量监测及控漏管理示范、青山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示范。

通过取水计量监测提升、城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再生水利用等集约安全利用集成技术示范,预期能够实现非农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100%覆盖,提高取水计量监测的精准水平;能够进一步降低城乡供水管网漏损,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能够进一步提高全区再生水利用水平,实现青山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

 

 

 


五、保障措施

5.1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点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水利水电局局长任副组长,区有关单位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同时建立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由成员单位责任科室负责人担任联络员。

领导小组组成部门按照试点方案明确的目标任务、工作计划和职责分工,积极联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做好试验区创建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5.2 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中央、省水利建设发展资金,用于支持综合试验区建设。区财政局加大地方财政配套力度,加大政策性、开发性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试点任务建设和管理,确保试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5.3 强化考核评估

按照试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度对试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镇街、部门年度综合业绩考核。开展方案年度监测分析和总结评估,加强方案实施成效评价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


附表1  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验区试点项目计划表

工作体系

序号

主要任务

预期成果

实施计划

投资估算(万元)

责任主体

配合单位

多水源联网联调集约利用机制建设

1

开展多水源联合调度规则研究

《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专题研究》

2022

60

区水利水电局

国兴公司

2

建立多水源联合调度运行协调机制

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管理办法及工作机制

2022


3

构建多水源联网联调数字化应用场景

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数字化应用场景

2022-2023

80

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建设

5

深化以水四定水资源刚性约束管理机制改革

临安区钱塘江流域水量分配及水资源以水四定管理指标核定方案和临安区钱塘江流域水资源论证报告

2022

60

区水利水电局

18个镇街、园区管委会

6

《临安区强化水资源监管推动产业优化布局与转型升级实施意见》

2022


区府办

7

开展典型山塘水库水权确权登记

《临安区山塘水库水权确权登记及水资源价值转换专题研究》

2022

45

规划自然资源临安分局、区水利水电局、区农业农村局

8

建立山塘水库水资源水权交易监管机制

《临安区山塘水库水资源水权交易政府监管办法》

2022-2023


区府办


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建设

9

制定典型断面生态流量保障方案

《临安区杭州科创大走廊生态流量保障方案》

2022

30

区水利水电局、区环保局

浙能集团、相关电站管理单位

10

制定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评价方法

《临安区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评价方法专题研究》

2022

50

11

建立生态流量保障管理机制

《临安区重要断面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办法》

2023


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集成示范

12

编制取水设施标准化建设指南

《临安区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技术指南》

2022

15

区水利水电局

自备取水户单位

13

编制取水设施标准化改造方案

《临安区取用水户一户一策标准化设计方案》

2022

65

14

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

完成100户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示范

2022

350

15

编制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监测分析建设方案

《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监测分析建设方案》

2022


区水利水电局

国兴集团

16

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管控制度

《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管控管理办法》

2022


17

构建城乡供水管网DMA分级分区计量控漏管理平台

城乡供水管网DMA分级分区计量监测体系及控漏管理示范,完成水质监测点84套、智能化二供泵房升级改造140个、智能远传水表升级改造约6万户,建立1套设施设备及管网使用情况应用场景。

2022-2023


18

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需求分析

《临安区青山湖科技城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需求分析调研报告》

2022-2023

60

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

青山湖科技城排水有限公司

19

再生水利用政策机制研究

《临安区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实施意见》

2022-2023


区发改局、区住建局、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

20

再生水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青山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示范,建成再生水利用泵2台,水压稳定设施1套,配套再生水输送管道12公里,再生水取水站2座。

2022-2023


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

合计

815



备注:已在其他规划中列支的项目不再重复统计投资。

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验区试点实施方案.docx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索引号 002508377/2021-77603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水利水电局区水利水电局
成文日期 2021-10-11
发文字号 -
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验区试点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1-10-11
信息来源: 区水利水电局
浏览量:



   

一、现状基础

1.1 区域概况

1.2 水资源概况

1.3 供用水现状

1.4 试点基础

二、问题及需求

三、目标指标

3.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2 试验区范围及实施期限

3.1 工作目标

四、主要任务

4.1 建立多水源联网联调集约利用机制

4.2 探索建立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

4.3 推进建立生态流量保障机制

4.4实施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集成示范

五、保障措施

5.1 强化组织领导

5.2 强化资金保障

5.3 强化考核评估

附表1  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验区试点项目计划表  


一、现状基础

1.1 区域概况

临安区位于杭州市西部,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区,区境东西宽约100千米,南北长约50千米,总面积3118.8平方千米,下辖5个街道13个乡镇。区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区境北、西、南三面环山,形成一个东南向的马蹄形屏障,全境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主要溪流有东苕溪,主源南苕溪,主要支流中苕溪,属太湖水系;分水江主源昌化溪,主要支流天目溪,属钱塘江水系。

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0.41亿元,三次产业占比为7.7:46.6:45.7。全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2家,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83.3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79.0%。全区常住人口63.46万,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7.63万,城镇化率59.31%2017年临安区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19年临安区被评为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

1.2 水资源概况

临安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57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7.59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4300m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较大。春夏二季约占全年的70%左右,暴雨常带来洪涝灾害。秋冬二季气候干燥,常遇伏旱、秋旱。

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协调,临安区太湖流域集中了临安区70%左右的人口和工业产业,城乡生活及工业用水量占全区75%以上,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区总量的约25.0%。区域性或季节性的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1.3 供用水现状

1、用水总量现状

2020年,全区用水总量2.1269亿,其中农业用水占比最大,达52.1%;居民和城镇公共用水量占比均约16%,工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占比均约8%

 

1 临安区2020年用水结构图

2、用水效率现状

2020年,全区万元GDP用水量35.4m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3m³,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145.6 L/·天,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398.0m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05。通过与省市平均水平的比较,临安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先进,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处于平均水平外,万元GDP用水量、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均较落后,用水效率提升潜力较大。

1 临安现状用水效率评价表

指标

临安

杭州

浙江

评价

万元GDP用水量(

35.4

22.1

25.4

较落后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7.3

12.4

15.8

较先进

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L/·天)

145.6

131.4

123.6

较落后

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

398.0

402.4

324.1

较落后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605

0.608

0.602

平均水平

3、供水格局现状

临安区全区目前的供水格局为“5+12+110”,即5座城镇水厂,12座联村水厂,110座单村水站,其中城市水厂3座,分别为太湖源水厂、锦北水厂、高虹水厂,主要承担主城区及周边部分乡镇供水;2座乡镇水厂和12联村水厂及单村水站承担除城市水厂供水范围外的其余200余个行政村供水任务。

临安区主要供水水源为水涛庄水库、里畈水库和华光潭一级二级水库。其中水涛庄水库、里畈水库作为城区的主要供水水源,通过三座城市水厂的管网互联互通,实现了两个水库水源互为备用。2020年底建成龙岗水厂,并以华光潭一级二级水库为取水水源,作为城区供水的备用水源,能有效解决主城区有周边镇街管网供水区域的供水问题。

2  临安区现状主要水厂基本情况表

序号

水厂名称

取水水源

供水规模(万t/d

供水乡镇

1

太湖源水厂

里畈水库

10.0

太湖源街道、青山

2

锦北水厂

水涛庄水库

7.0

锦城、锦北、玲珑、锦南

3

高虹水厂

水涛庄水库

5.0

高虹镇、横畈

4

於潜水厂

英公水库

1.5

於潜镇

5

龙岗水厂

华光潭二级水库

15.0

龙岗镇、城区

6

太湖源镇龙门寺水厂

龙门寺水库

0.08

太湖源镇

7

太湖源镇夏村水厂

夏村水库

0.135

太湖源镇

8

太湖源镇梅家坞水厂

梅家坞山塘

0.07

太湖源镇

9

太湖源镇金猫坞水厂

金猫坞水库

0.05

太湖源镇

10

板桥镇花戏片水厂

居仁水庠

0.20

板桥镇

11

天目山镇告岭水厂

西关水库

0.50

天目山镇

12

於潜镇千洪水厂

甘溪水库

0.07

於潜镇

13

太阳镇牌坊坞水厂

牌坊坞水库

0.09

太阳镇

14

河桥镇石瑞水厂

江岭水库

0.20

河桥镇

15

湍口镇水厂

朱里坑山塘

0.15

湍口镇

16

岛石镇水厂

喷洞水库

0.21

岛石镇


合计


40.25


1.4 试点基础

近年来,临安区积极贯彻落实新时期治水思路,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载体,以五水共治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为抓手,初步建立了体制机制运行高效、政策制度落实有力、工程措施逐步完善、公众参与日益广泛的工作体系,水资源监管能力不断强化,用水总量有效控制,用水效率不断提升,为十四五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验区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1)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指标体系建设方面

在各类工作方案、专项规划、考核体系中明确了区域可用水资源量、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再生水利用率、高耗水行业企业节水达标率、取水在线监控率等指标。

2)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推进机制建设方面

积极开展里畈水库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并开展年度自评估工作;严格落实分水江流域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开展断面水位、流量等要素监测工作,合理安排水利工程调度运行;水权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际进展,完成21座山塘水库水权确权登记,并积极探索用水户间和山塘水库水权交易实践案例2例;印发《关于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鼓励企业绿色发展,对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水平衡测试验收获得省级节水型企业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结合亩均论英雄改革,以临安区太湖流域为对象,探索推进落实水资源四定原则管理制度,创新水资源监管机制,发挥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

3)节水护水工程体系建设方面

以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为抓手,落实国家节水行动,积极推进各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鼓励、引导工业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推广利用节水先进技术设备,创建节水型企业和节水标杆企业;开展管网分区计量,推广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城镇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依托临安排水公司建设节水宣传教育基地,建立节水宣传长效机制,打造全区节水宣传阵地。

4)取用水管理体系规范化建设方面

按照省水利厅关于用水统计调查制度总体部署,有序推进用水户名录建立,规范用水数据填报,严格数据质量审核;严格落实节水评价制度,将节水评价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条件,从源头把好节水关;全面完成区域水资源论证改革,强化取水许可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5)水资源计量监测体系建设方面

全区已实现许可取水万方以上用水户在线监测全覆盖,开展部分重点用水户计量监测校准工作,取用水计量监控三率均保持在90%以上。

6)水资源保障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

通过水利信息化系统整合及综合应用平台一期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一个行业水利大数据中心、一个综合应用平台、一张共享电子地图,一个统一的用户体系,基本建成了临安区水利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框架。



二、问题及需求

依托日趋完善的水资源保障工程,临安区同步加强了水资源及节水管理工作,对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改善水生态水环境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对照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升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和促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新时期治水思路和要求,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仍存在一定程度不足,是本次综合试验区试点着力解决的问题。

1)优质水资源统筹统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解决全域范围内水资源配置存在的不平衡,即东部水少用量大,西部水多用量少,临安区实施了西水东引工程,通过西部龙岗水厂与东部太湖源水厂供水干管连通,打通了里畈水库、水涛庄水库、华光潭水库之间的联系。但是由于缺少水源水量调配规则,导致优质水资源在东西部间、乡镇间、行业间均未能实现高效的调配和利用,制约了优质水资源作用发挥。

2)生态流量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是保护河湖生物多样性、维持河湖生态健康的客观需要,目前全区主要核定了水电站的生态流量,主要水库工程和河道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尚未核定。此外,生态流量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关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3)重点领域的节水工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载体示范创建以及节水宣传等工作,临安区大力推进全社会节水工作,节水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但对照国家节水行动要求,在城乡管网漏损控制、非常规水利用等重点领域相关节水工程和节水管理机制尚不完备,节水能力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目标指标

3.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1.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和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为导向,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保障生态用水需求,严控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推动临安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加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3.1.2基本原则

1节水优先,提升效率。遵循节水优先的方针,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加快用水方式转变,全面实施节水行动,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推进重点节水工程,加快形成节约集约型用水方式。

2以水定需,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将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贯穿用水全周期管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

3系统优化,科学调配。以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配置规划为指导,围绕重点水源和引配水工程,开展水资源多目标统筹调度,构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综合保障体系。

4创新发展,持续利用。推进水权交易,探索水资源价值转换和生态流量保障机制。聚焦管网漏损控制、再生水利用等领域,探索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集成技术,推进节水工程示范工程建设。建立水资源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党委政府水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落实。

3.2 试验区范围及实施期限

1、试验区范围

临安区全域,包含锦城街道、锦北街道、玲珑街道、青山湖街道、锦南街道等5个街道,以及板桥镇、高虹镇、太湖源镇、於潜镇、天目山镇、太阳镇、潜川镇、昌化镇、河桥镇、龙岗镇、湍口镇、清凉峰镇、岛石镇等13个镇。

2、实施期限

现状水平年:2020年;

建设期:2022-2023年。

3.1 工作目标

3.3.1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的部署要求,围绕五体系一平台,结合临安水资源现状及问题需求,以多水源多目标联网联调、水资源四定管理及水资源价值转换、生态流量保障、集约安全利用集成技术示范为重点,探索典型示范案例,提升区域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助力全省水资源管理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3.3.2 具体指标

围绕试点总体目标,基于临安区的现状基础及问题需求,坚持水资源刚性约束,充分考虑与临安区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水资源总体规划、节约用水规划、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等成果的衔接,研究制定综合试验区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控制目标值,包括综合指标6项,专项指标5项。

1)综合类指标。研究确定规划期内可用水资源总量;制订分流域、分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制订辖区内主要河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目标;制订分区域和分行业用水效率控制目标等。指标包括:可用水资源总量、分流域、分区域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分流域、分区域用水效率、分行业用水效率。

2)专项性指标。反映重点领域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包括城乡优质供水保障率、主要河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率、非农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覆盖率、城乡区域供水管网漏损管控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率等。

3 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综合指标

1

可用水资源总量

2

分流域、分区域用水总量

3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率

4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

5

分流域、分区域用水效率

6

分行业用水效率

专项指标

7

城乡优质供水保障率

8

主要河流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率

9

非农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覆盖率

10

城乡区域供水管网漏损率

11

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率

 


四、主要任务

4.1 建立多水源联网联调集约利用机制

4.1.1示范对象

围绕三源四厂形成水资源配置网络,其中三源包括里畈水库、水涛庄水库、华光潭水库;四厂包括太湖源水厂、高虹水厂、锦北水厂、龙岗水厂及供水管网,推动建立多水源联网联调规划及工作机制。

 

4-1 多水源联网联调集约利用示范对象

4.1.2工作内容

1)开展多水源联合调度规则研究

以临安区水资源配置成果为基础,结合现状三源四厂供水范围内的用水量情况,以提高水源供水保障能力为目的,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有序协调优质水资源在区域间和行业间的供给,以调度图方式,区分常规情境和应急情境等,研究制定临安区主要水库联合调度规则。

2)建立多水源联合调度运行协调机制

基于多水源联合调度规则成果,制定临安区多水源联调管理办法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调度运行职责分工、协调机制,将多水源联合调度纳入水利工程日常管理工作。

3)构建多水源联网联调数字化应用场景

依托临安区水管理平台,以全市水文监测信息和水利工程监测信息为基础,构建多水源联网联调数字化应用场景,实现多水源联合调度、水库工程供水预警智能化研判与调度管理,提高多水源联合调度管理水平。

4.1.3预期成果

通过多水源联网联调机制试点建设,拟形成1项工作机制、1项规划方案、1项政策制度、1项应用场景,具体包括:

1项规划方案: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专题研究。

1项制度政策: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管理办法。

1项工作机制: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工作机制。

1项应用场景: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数字化应用场景。

通过多水源联网联调集约利用机制,预期能够提高里畈水库、水涛庄水库、华光潭水库等主要水库优质水资源联调能力,提高全区优质水资源利用效率,将使临安城区及重点镇街供水安全保障率提高至95%以上。

4.2 探索建立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

4.2.1示范对象

深化临安区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以水四定水资源刚性约束管理机制,以农村集体所有的蓄水工程为示范对象,探索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

4.2.2工作内容

1、深化以水四定水资源刚性约束管理机制改革

围绕境内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流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以流域水资源论证改革为抓手,创新水资源监管和服务机制,建立形成水资源以水四定管控指标引导产业及区域布局优化机制,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管控,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引导流域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倒逼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布局优化,促进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开展山塘水库确权登记和水资源价值转换专题研究

深化山塘水库确权登记,以农村集体所有的蓄水工程为示范对象,开展水资源确权登记工作,确定山塘水库的权利主体、水权量等,在此基础上,探索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研究。

3、建立农村集体山塘水库水资源水权交易监管机制

制定山塘水库水资源水权交易政府监管办法,明确交易、监管等要求,建立监管工作机制,明确监管工作流程,畅通水资源价值转化路径,努力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村集体收益、农民受益、山塘水库维护运营有保障的多赢局面。

4.2.3预期成果

通过以水四定水资源刚性约束管理和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建设,拟形成2项工作机制、3项规划方案和2项政策制度,具体包括:

2项工作机制:临安区水资源以水四定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工作机制、临安区山塘水库水资源水权交易监督工作机制。

3项规划方案:临安区钱塘江流域水量分配及水资源以水四定管理指标核定方案、临安区钱塘江流域水资源论证报告、临安区山塘水库水权确权登记及水资源价值转换专题研究。

2项政策制度:临安区强化水资源监管推动产业优化布局与转型升级实施意见、临安区山塘水库水资源水权交易政府监管办法。

通过以水四定水资源刚性约束管理机制和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的建立,预期能够通过水资源的管理引导流域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提高产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的适应性。同时,盘活水资源资产属性,更好的发挥其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提高村集体的收益,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建设。

4.3 推进建立生态流量保障机制

4.3.1示范对象

以青山湖水库下游河道控制断面和华光潭二级电站为示范对象,探索建立生态流量监测评估及保障机制。

4.3.2工作内容

1、开展杭州科创大走廊生态流量保障方案研究

以青山湖水库下游河道控制断面为对象,结合杭州科创大走廊生态流量需求,核定河道生态流量,并从保障生态流量的角度优化青山湖水库调度规则,制定水库生态放水规则,制定生态流量保障方案。

2、开展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评价方法研究

选取全区不同类型的水电站开展调研,结合水电站生态流量核定成果,制定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评价方法。以华光潭二级电站为试点,研究制定生态流量泄放的规则,提出监测评价设施建设要求。

3、建立生态流量保障管理机制

制定重要断面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断面生态流量泄放要求,明确生态流量保障的职责,对未能保障生态流量的明确相应责任。

4.3.3预期成果

通过生态流量保障机制试点建设,拟形成1项工作机制、2项规划方案、1项政策制度,具体包括:

1项工作机制:临安区重要断面生态流量评价及保障工作机制。

2项规划方案:临安区杭州科创大走廊生态流量保障方案;临安区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评价方法专题研究。

1项制度政策:临安区重要断面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办法。

通过生态流量保障机制的建立,预期能够解决重要水库工程和水电站因调度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的生态流量难以保障的问题,使青山湖水库下游河道控制断面生态流量保障率提高至90%以上,提高了杭州科创大走廊生态流量保障能力,促进河湖生态健康。

4.4实施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集成示范

以取水设施标准化、城乡供水分区计量监测、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等为示范对象,研究取水计量监测提升技术、城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再生水利用技术,为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的节水护水工程体系提供示范。

4.4.1示范对象

1、取水设施标准化示范:全区100家非农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

2、城乡供水分区计量监测示范:3座城市水厂形成的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 2座乡镇水厂、12座联村水厂、110座单村供水站形成的农村供水管网。

3、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示范:青山污水处理厂和青山湖工业园区内4家工业企业。

4.4.2工作内容

1、取水设施标准化示范

1)编制取水设施标准化建设指南。编制临安区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建设技术指南,规定取水相关设施建设和运维主体,分类制定取水口建设标准、标识标牌设置标准、取水计量设施选择、安装标准等。

2)编制取水设施标准化改造方案。按照标准要求,针对每个取水户的具体情况,编制100户自备取水工业企业取水设施改造一户一策,既逐个取水户编制取水户取水改造方案,为下一步取水设施及其附属建筑物建设提供模版和指导。

3)实施取水设施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根据一户一策改造方案,按照示范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实施完成100户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改造工作,实现全区非农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全覆盖。

2、城乡供水分区计量监测示范

1)编制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监测分析建设方案。以城镇集中式水厂供水管网和农村供水管网为对象,以提升城乡节水水平为目标,编制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监测分析建设方案,明确水量监测、漏损控制、设施设备和管网有机更新等建设任务。

2)建立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管控制度。制定出台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管控管理办法,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制定城镇集中式水厂供水管网和农村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有关设施设备维护、漏损处理、爆管预警及响应等管理流程。

3)构建城乡供水管网DMA分级分区计量控漏管理平台。强化感知体系建设,计划完成水质监测点84套、智能化二供泵房升级改造140个、智能远传水表升级改造约6万户。建立1套各分区设施设备、管网使用情况的应用场景,实现供水管道、阀门、仪器仪表等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根据DMA分区的水量、水压等供水数据的实时监控分析,实现供水管网信息可视化,及时掌握动态供水状况。

3、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示范

1)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需求分析。以青山湖科技城工业园区内的取用水户为对象,调研园区内工业企业对再生水利用的需求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园区内潜在利用再生水的行业及取用水户,并明确再生水利用的途径。

2)再生水利用政策机制研究。根据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的需求,研究制定再生水利用相关政策,探索推动再生水的推广利用,鼓励引导将再生水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浇洒、景观环境补水、工业企业生产用水。

3)实施再生水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依托青山污水处理厂,建设再生水回用系统,完善再生水管网配套设施,完成再生水利用泵2台,水压稳定设施1套,配套再生水输送管道12公里,再生水取水站2座。

4.4.3预期成果

通过取水设施标准化、城乡供水分区计量监测、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建设,拟形成1项技术标准、2项政策制度、3项规划方案、3项示范工程,具体包括:

1项技术标准:临安区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技术指南。

2项政策制度:临安区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实施意见、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管控办法。

3项规划方案:自备取水户一户一策标准化设计方案、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监测分析建设方案、青山湖科技城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需求分析调研报告。

3项示范工程: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示范、城乡供水管网DMA分级分区计量监测及控漏管理示范、青山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示范。

通过取水计量监测提升、城乡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再生水利用等集约安全利用集成技术示范,预期能够实现非农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100%覆盖,提高取水计量监测的精准水平;能够进一步降低城乡供水管网漏损,将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能够进一步提高全区再生水利用水平,实现青山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

 

 

 


五、保障措施

5.1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点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水利水电局局长任副组长,区有关单位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同时建立成员单位联络员制度,由成员单位责任科室负责人担任联络员。

领导小组组成部门按照试点方案明确的目标任务、工作计划和职责分工,积极联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做好试验区创建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5.2 强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中央、省水利建设发展资金,用于支持综合试验区建设。区财政局加大地方财政配套力度,加大政策性、开发性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试点任务建设和管理,确保试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5.3 强化考核评估

按照试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每年度对试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镇街、部门年度综合业绩考核。开展方案年度监测分析和总结评估,加强方案实施成效评价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


附表1  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验区试点项目计划表

工作体系

序号

主要任务

预期成果

实施计划

投资估算(万元)

责任主体

配合单位

多水源联网联调集约利用机制建设

1

开展多水源联合调度规则研究

《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专题研究》

2022

60

区水利水电局

国兴公司

2

建立多水源联合调度运行协调机制

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管理办法及工作机制

2022


3

构建多水源联网联调数字化应用场景

临安区多水源联网联调数字化应用场景

2022-2023

80

水资源价值转换机制建设

5

深化以水四定水资源刚性约束管理机制改革

临安区钱塘江流域水量分配及水资源以水四定管理指标核定方案和临安区钱塘江流域水资源论证报告

2022

60

区水利水电局

18个镇街、园区管委会

6

《临安区强化水资源监管推动产业优化布局与转型升级实施意见》

2022


区府办

7

开展典型山塘水库水权确权登记

《临安区山塘水库水权确权登记及水资源价值转换专题研究》

2022

45

规划自然资源临安分局、区水利水电局、区农业农村局

8

建立山塘水库水资源水权交易监管机制

《临安区山塘水库水资源水权交易政府监管办法》

2022-2023


区府办


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建设

9

制定典型断面生态流量保障方案

《临安区杭州科创大走廊生态流量保障方案》

2022

30

区水利水电局、区环保局

浙能集团、相关电站管理单位

10

制定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评价方法

《临安区水电站生态流量监测评价方法专题研究》

2022

50

11

建立生态流量保障管理机制

《临安区重要断面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办法》

2023


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集成示范

12

编制取水设施标准化建设指南

《临安区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技术指南》

2022

15

区水利水电局

自备取水户单位

13

编制取水设施标准化改造方案

《临安区取用水户一户一策标准化设计方案》

2022

65

14

自备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

完成100户取水户取水设施标准化示范

2022

350

15

编制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监测分析建设方案

《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监测分析建设方案》

2022


区水利水电局

国兴集团

16

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管控制度

《临安区城乡供水管网漏损管控管理办法》

2022


17

构建城乡供水管网DMA分级分区计量控漏管理平台

城乡供水管网DMA分级分区计量监测体系及控漏管理示范,完成水质监测点84套、智能化二供泵房升级改造140个、智能远传水表升级改造约6万户,建立1套设施设备及管网使用情况应用场景。

2022-2023


18

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需求分析

《临安区青山湖科技城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需求分析调研报告》

2022-2023

60

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

青山湖科技城排水有限公司

19

再生水利用政策机制研究

《临安区推进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实施意见》

2022-2023


区发改局、区住建局、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

20

再生水利用示范工程建设

青山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示范,建成再生水利用泵2台,水压稳定设施1套,配套再生水输送管道12公里,再生水取水站2座。

2022-2023


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

合计

815



备注:已在其他规划中列支的项目不再重复统计投资。

临安区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综合试验区试点实施方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