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08596/2022-8009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单位 | 区科技局 | 发文日期 | 2022-03-24 |
2021年以来,临安区科技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科技局的关心指导下,紧扣“创新策源能力提升攻坚行动”,锚定数字化改革提速、科创大走廊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提质等目标,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全面实施争先创优攻坚专项行动,全力打造科技“三服务”2.0版,按下科技创新“快进键”,为打造“硬科技”创新策源地提供科技支撑。现将2021年重点工作及2022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年来,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2020年度创新指数为156.1,居全省第24位,连续两年跻身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第一方阵。R&D经费投入20.05亿元,占GDP比重达3.34%,居全市第4位;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30.05家,居全省第2位;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70.44家,居全省第10位。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全区高新投资32.6亿元,增幅20.5%;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42.35亿元,同比增长27.1%,增幅居全市第5位。高新产出持续释放,规上工业增加值230.82亿元,规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企业增加值187.82亿元,同比增长16.4%,增幅居全市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37%,占比居全市第3位。
2021年,我区获评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优秀单位,2019-2020年度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成绩突出单位,杭州市2020年度区、县(市)创新发展专项考核优秀单位,杭州市第八批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施秉县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突出贡献单位,成功创建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
二、2021年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一)强化政治引领,科技党建加速融合
1、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结合科技特色开展五大类14项活动贯穿全年,举办“红领科技学堂”6期,开展专题学习、现场教学20次。制作推出“庆祝建党百年·科技人话创新”系列宣传片12期,举办“百强创新企业发布”“百项科技成果发布”“百名专家进企业”等科技活动献礼建党百年。开展工作责任“大反思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对照“四张清单”梳理单位问题9项、班子个人问题15项,并细化落实相应整改措施。
2、深入实施“党建领航”工程。设立“临安科技服务·党建共同体”共建机制,与学院、企业、金融机构结对共建并开展党建活动8次,全力打造“党建引领、政企互助、共谋发展”的党建新模式。抓好双创平台党建工作,研究制定临安区2021年双创平台党建工作方案,开展“双覆盖”集中攻坚走访活动,并将党建工作纳入双创平台年度基础考核的重要赋分内容。目前我区7个平台已建党组织,覆盖党员61人。聘任临安区孵化器协会副秘书长为区科技局团工委兼职副书记,在银江、创业广场孵化器新建团支部2个,建设“青创汇”团建品牌,探索出一条双创平台自治管理与基层团组织建设互促互建的新路子。
3、深入开展双线“三服务”活动。落实“暖企先锋联百企”挂钩服务机制,累计走访服务企业400余家次,解决问题95项。积极打造“科技圆梦·暖企先锋”机关党建品牌升级版,通过组建党员干部“暖企先锋”服务团队,开展“红心暖气、阳光暖企、春风暖企、火炬暖企、真情暖企”五大行动,推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和谐型”五型机关建设。2021年,局机关党支部获评临安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科技圆梦·暖企先锋”入围临安区模范机关创建重点培育项目。
(二)夯实创新链条,科技政策加速落地
1、强化科技政策保障。高质量编制“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目前已形成发文稿,待区政府统一发文。出台研发投入补助、产业链联合攻关、揭榜挂帅等重量级科技创新政策,继续完善双招双引、制造业、服务业政策条款与实施细则,修订完善《临安区科技局科技资助资金管理办法》《临安区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在推动政策落地兑现上,通过“亲清在线”平台兑现国高企、雏鹰企业及研发费用投入地方配套等补助资金9041.5万元,兑现23家复合装饰材料企业和13家光电企业研发投入补助资金1177.63万元。在助推企业减负上,2020年度全区602家企业享受加计扣除减免额达4.66亿元,同比增长39.1%,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额达2.01亿元,同比增长25.63%,两项合计减免额达6.67亿元。
2、优化科技服务体系。成立创新策源能力提升、重要经济指标、招大引强与产业链集聚、智慧“天目”数字化改革等四大攻坚行动专班,有序推进争先创优攻坚专项行动。建立企业创新积分制评价体系,对国高企进行分类建档管理,在资源配置中向创新能力“百强企业”倾斜。深化科技金融服务,积极与宁波银行、浦发银行、杭州银行对接,探索优化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池基金运作模式;组织青山湖银江孵化器、Linkpark创业广场等6家孵化平台与杭州高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融资担保战略合作联盟;兑现贴息补助政策,为12家雏鹰企业、风险池基金贷款企业发放贴息补助合计142万元。做好对口帮扶工作,组织瑞晶生物、卓普新材料、光大普特3家科技型企业分别与白玉县3个贫困村结对,合计捐助资金15万元;签订《临安区—龙游县山海协作科技合作协议》,在科技特派员、产学研合作、平台交流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落实“双减”工作,参加联合检查2次,开展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检查4次,排查机构16家,接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登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29家,并做好机构疫情防控工作检查指导。
3、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开展2021年临安区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举办“智领未来”科技人才荟暨青山湖创新论坛,举行“百名专家进企业”启动仪式,邀请浙江省科技厅原党组书记、厅长蒋泰维作《习近平在浙江大力推进科技强省建设》专题报告,两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主旨演讲,营造了全区重视科技创新、科技人才的良好氛围,得到了区主要领导肯定。成立全区国际高层次人才联盟,举办全区国际高层次人才联谊活动,进一步凝聚全区高精尖科技人才资源力量。引导双创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指导区孵化器协会完成换届,由大创园担任新一届会长单位,扩大协会影响力。
(三)激活创新引擎,科技企业加速成长
1、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行动。制订《杭州市临安区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三服务”为抓手,联合科技城、各镇街走访调研国高企申报意向企业,摸清企业研发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情况,将160家科技型企业列入高企培育库,对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138家在库企业开展个性化指导。联合区委人才办、科技城等举办线上+线下国高企申报培训2场,帮助企业详细了解了申报重点、流程及工作要求,参训人员达9000多人次。今年,全区共推荐申报国高企158家,其中新认定企业104家。目前第一批通过146家,其中新认定企业94家。完成22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实现了考核目标“双倍增”。
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服务指导杭叉集团顺利通过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验收,指导鑫富科技成功创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全年新增谱育、新剑、西盈等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杭氧工装泵阀、万马专缆、蓝盛电子等省级企业研发中心6家,优云、杭氧工装泵阀等市级企业研发中心16家。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先后13次赴科技城对接微纳技术及应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工作,牵头组织召开协调会5次。目前,综合体展示大厅和集中办事大厅正式投入使用,并通过省科技厅现场验收考核。
3、加强双创平台建设。优化双创平台发展环境,制订并发布全区孵化载体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补助对象、条件和相关标准。强化双创平台培育服务,推荐中地大科技园成功申报市级专业化孵化器,实现我区零突破;推进锦南生物医药孵化大楼、滨河产业园、森湖科创园加快启动孵化工作,指导杭化院、杭州医学院建设专业化双创平台,目前贝壳社运营的生物医药大楼孵化器已签约企业4家。深化双创平台管理工作,开展2020年度孵化平台认定、星级考核奖励、平台培育高企奖励等政策兑现工作,兑现双创资金177.5万元。开展双创平台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两轮排查发现隐患100余处,在要求属地镇街进行督办整改并开展回头看工作后,隐患情况基本整改到位。制订新一轮双创发展规划,对全区17家双创平台、29处可拓展空间,及余杭、滨江等地多家先进平台进行调研摸底,制订了《杭州市临安区双创平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为加快推进双创平台建设绘好蓝图。
(四)积聚创新动能,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1、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导企业申报国家、省市重点研发项目,服务奕力科技获得国家先进技术(重点研发)项目立项;服务谱育科技、网新智能等8个项目获得2022年度省级“尖兵”“领雁”攻关项目立项,立项数为历年最高;推荐启尔机电、杭氧等2家企业申报浙江省重大标志性成果,推荐申报2022年农业农村领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研发需求2项,推荐申报2021年杭州市第一批重大攻关需求建议8项;福斯特、谱育、万马高分子等4家企业备案杭州市企业创新联合体。开展区本级技术攻关,围绕我区“5+3”重点产业召集25家产业链企业召开产业链联合攻关座谈会,征集企业技术攻关和产业链联合攻关需求67项;举办“协同攻关·创新策源”2021年临安区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擂台赛,对43个产业链联合攻关及企业技术攻关项目进行评审,最终立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2项,其中产业链联合攻关项目2项,投入财政补助资金959.1万元,有效撬动企业研发投入5500万元。
2、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产学研对接,先后组织企业赴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复旦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开展交流活动,并与上海理工大学签订技术转移中心协议;开展3家在临技术转移中心2020年度绩效考核工作和经费补助拨付工作。服务3家企业成果获评2020年度省科技进步奖,其中福斯特股份和浙江大学共同完成的“高效双面发电组件用聚烯烃封装材料”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区企业首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该奖项。启动百名专家进企业活动,发布百项科技成果,全年共完成“揭榜挂帅”张榜需求47个,其中揭榜5个。实施技术交易项目87项,技术交易额为4918万元,吸纳技术交易项目150项,涉及金额2.16亿元。开展2020年度区级产学研合作项目兑现工作,共涉及企业17家,拟补助金额471.84万元;开展2021年度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评审工作,共推荐项目18个;开展2020年度科学技术成果登记奖励兑现工作,共涉及19家企业48个项目。推广应用创新券,全年完成两批创新券资金拨付,涉及企业99家次,合计兑现金额483万元。
3、加快科技人才培育引进。做好引智引才工作;上报省外国专家工作站1个;入选2020年杭州市“521”计划建议人选2人、2021年杭州市115引智计划项目9个、2021年杭州市外国专家“钱江友谊使者”1人;申报2021年国家万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入选2020年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个,申报2021年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个(已完成答辩)、2020年杭州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3个。完成第八批区派科技特派员10个项目的验收,总结表彰了邵香君等一批区级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个人,并启动第九批科技特派员工作。近期,我区获评省科技特派员工作成绩突出单位,沈佳栾获评省科技特派员工作成绩突出个人,派驻我区的董建华获得杭州市十佳科技特派员称号。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全年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各类事项137项,新办理发放工作证26件。加强国外输入性疫情防控,持续做好新办许可通知人员的入境排查工作。
三、2022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委全会和区第一次党代会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强区导向,面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人才、产业、生态优势,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调高调优产业质态、优化完善创新环境,着力打造“硬科技”创新策源地,打响科创“金名片”,为我区高水平建设“吴越名城·幸福临安”提供科技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重要指标
2022年,全区R&D经费投入强度达3.45%;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企业比重达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79%以上。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6家;新增各级企业研发机构15家;新增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雏鹰企业10家;新增杭州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服务申报国家、省市重点研发项目6项以上;实施区级技术攻关项目10项;发放创新券1000万元,覆盖企业150家以上。
(三)具体计划
1、注重党建赋能,在夯基固本建强堡垒上求突破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突出政治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党建对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发扬克难攻坚、争先创优精神,进一步增强科技干部争当“暖企先锋”的标兵意识。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持续丰富“科技圆梦·暖企先锋”品牌内涵,扎实推进模范机关、清廉机关建设。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进一步规范科技领域权力运行,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带动科技创新指标全面进步。
2、注重政策引领,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上求突破
高质量开展《临安区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落地实施,贯彻落实《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兴区的若干政策意见》及实施细则,举办科技政策线上+线下培训,结合双线“三服务”活动,加大对新一轮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解读和专题辅导,推进科技奖励政策兑现,真正使新政策落地落实、发挥效用。
3、注重量质并举,在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上求突破
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梯队,大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织开展区本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项目。组织开展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征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引才引智氛围。
4、注重协同创新,在调高调优产业质态上求突破
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推进省市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青山湖科技城科技大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升级。积极推进省企业研究院、省市高企研发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创建,引导扶持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引进“双一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发挥在临技术转移中心优势,导入创新资源、做好创新服务。持续推进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推动滨河产业社区、杭化院孵化器启动运营,指导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开展活动,夯实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5、注重科技服务,在优化完善创新环境上求突破
加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优化技术、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资源配置,进一步推动形成全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不断优化风险池基金运作流程,继续推进风险池基金运作,全年完成风险池基金贷款企业6家;继续对接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浦发银行,谋划设立新型科技金融产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完善创新资源调查及创新能力评价工作,配合做好科技大脑建设,切实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