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08174/2023-6513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单位 | 区财政局 | 发文日期 | 2023-04-13 |
一、2022年全区财政工作情况
(一)更加突出结构性,将平稳运行作为重要目标
充分发挥财政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统筹落实全年各项收支管理,有力保障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科学研判稳收入。积极释放减税降费红利,科学开展组织收入分析和预测,把控收支进度。抢抓积极财政政策机遇,向上争取新增债券资金30.31亿元,有力保障人民医院、天目药港医药产业孵化园等重大项目建设。结合留抵退税办理和各项税费减免,争取专项转移支付资金8.08亿元。统筹支出优结构。完善财政资源“大统筹”长效机制,全力兜牢“三保”底线,并积极构建新一轮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紧安排项目资金,共计压减非刚性、非急需项目和“三公”经费5.2亿元。严格落实预算编制和调整,严控项目新增,并合理把握执行进度。守牢底线防风险。强化基层财政运行监管,制订镇街内控指引,试点推广“浙里基财智控”,确保基层财政资金安全。强化财经纪律执行监管,制定财政专项检查工作方案,完善专项资金公开公示制度。科学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强化社保基金运行监管,积极防范化解财政风险。
(二)更加突出精准性,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坚持以“产业强区”为导向,用足用好财税政策工具箱,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撬动作用,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政策兑现。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全年完成增值税留抵退税33.03亿,其中地方级16.52亿,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强力支撑。顶格落实中央、省市稳经济政策,配套制定临安58条以及暖心8条等政策包,并提升政策兑现效率。全年兑现惠企资金66.9亿元,其中,兑现各类财政涉企资金11.9亿元,惠及企业2859家次,减免各类房租1948万元。深化基金运作。发挥湖山二期基金、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等基金工具协同效应。规范产业基金管理,不断优化基金管理的决策机制和流程设计。主动对接红杉、中信、东方嘉富等基金公司,参与组建中信城西科创大走廊基金、红杉中国人民币七期科创基金,配合招引发网等多个十亿元项目落地,引导基金直接扶持11个本地项目金额1.51亿元,大走廊基金带动项目股权投资117.32亿元,进一步拓展我区产业发展空间。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青山湖科技城财政管理体制,全力支持打造科技城“硬科技”创新策源地。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助力建设一批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创新平台。落实人才经费保障2.1亿元,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助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筑牢高质量发展人才智力支撑。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导向,严格落实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积极帮扶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销售。依托数字化手段开展代理机构不见面监管,营造透明公平公开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
(三)更加突出普惠性,将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
立足“富民安区”,充分发挥保障改善民生的公共财政根本职责,并积极发挥财政国资在推进共同富裕大场景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高标准保障公共事业。积极构建更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全年民生保障支出82.5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8%。坚持学有所教,教育支出投入19.12亿元,保障“双减”政策落实落地,推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坚持病有所医,卫生健康支出投入12.52亿元,重点保障疫情防控支出,做大做强优质医疗资源;坚持文有所化,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投入2.06亿元,强化公共文化供给,推进全民体育设施建设;坚持住有所居,住房保障支出投入4.06亿元,统筹推进城乡居住品质提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高质量推动乡村振兴。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整合盘活涉农专项资金,完成涉农政策清理。完成山核桃云平台二期建设,顺利交付山核桃透明工厂。深化湍口温泉小镇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试点,助推数字乡村集成创新示范,积极推动美丽乡村“颜值”变“产值”。高标准打造共富项目。聚焦实现高水平共同富裕,“共富广场”带动百村致富项目签约落地,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稳步推进共富贷,依托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数字化平台,实现政策线上发布,贷款线上发放。共计梳理整合24家金融机构104项金融产品,发放贷款超19亿元,有效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烦、融资贵等问题。
(四)更加突出科学性,将精细管理作为第一标尺
牢固树立“大财政、大平衡、大绩效”理念,强化资金统筹,深化预算绩效管理,不断提升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全方位强化预算约束。强化四本预算及政府债券等资金统筹,积极盘活各方面财政资金,有效保障重点工作开展。完善项目库建设,实施项目全周期管理。全面应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完善支出标准体系、硬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全流程推进财政管理。将人大预算审查“三审”制与2023年预算编制有机结合,有力提升预算监督实效。全面推进“清廉财政”单元建设,上线公款竞争性存放网上招标平台、“浙里报”平台,强化“政采云”“资产云”等数字化平台应用,不断提升政府采购、库款管理、资产监管等财政各项业务环节的管理效能。全过程加强绩效管理。从加强“事前”绩效监管、优化“事中”绩效整改、强化“事后”绩效评价三个维度推进绩效管理纵深发展。开展绩效管理项目15个,完成全区预算项目2022年绩效监控及2021年绩效自评全覆盖,并督查整改落实。健全绩效结果应用机制,大力压减低效无效的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五)更加突出变革性,将国资国企改革作为主要动力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顶梁柱”和“压舱石”作用,加速创新驱动,一体化、全方位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国企党的领导。成立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国有企业工作委员会,解决国企党建归口问题。围绕“清廉国企”建设工作目标任务,编制清廉国企建设“5+N+1”评价指标体系,从制度护廉、监督促廉、文化育廉等多维度高质量推进清廉国企建设。提升国企转型活力。出台《临安区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在杭州各区县市中率先启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争当区县市国资国企改革的实践者和先行者。研究制定《临安区国资办权力和责任清单》,实现国资监管体制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梳理区属集团公司赛道,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市场活力。提高国资监管效能。搭建国资数智化监管与运营平台,上线多银行资金管理系统和国有企业采购云平台,通过整合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重大事项管理等信息,有效实现资金、资产的动态监管。持续优化区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我区财政预算执行总体情况较好。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增收困难加大、支出刚性增长,收支平衡压力不断加剧;部分项目预算执行进度偏慢、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不够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也恳请各位代表和委员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监督。
二、2023年财政工作思路
(一)新台阶上再发力,厚植财政运行“稳”的基础
深化统筹联动。强化收入组织全区“一盘棋”,统筹好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债券资金等多种财政收入来源。不断规范和完善资金调控机制,强化部门资金“全归集”使用。积极构建稳健、平衡的收支环境,进一步提高财政资源配置的“集聚效应”。强化收入执行。加强与税务、规资等部门的联动,强化收入监测和分析,合理把握组织收入力度、进度和节奏。牢固树立税源意识,培育涵养更多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税源。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结构性调控优势和导向作用,壮大新的收入增长点,提升财政收入质量。优化投资保障。在确保不新增隐债的基础上,依托资金统筹、土地出让、发行债券、PPP模式推广等方式,不断深化投融资运作,积极保障重大项目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
(二)新机遇下再攻坚,夯实经济发展“进”的态势
全面顶格释放红利。坚持“第一时间+顶格优惠+政策直达”,规范落实上级各项减负政策,确保减税降费政策红利落地,持续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引导、撬动作用,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优化政策协同发力。优化整合产业政策,强化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协同发力。综合运用专项资金、政府产业基金、政策性担保等政策工具,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发挥“基金+招商”模式的同时,结合产业基金运作探索实施投贷联动服务,精准高效服务企业。创建良好营商环境。用好“重点企业直通车”机制,积极发挥财政专业性指导服务优势,有效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提振市场信心、企业信心。助力构建高质量平台体系,全力抢抓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质量融合发展机遇,精准高效推动资源要素向平台集聚。
(三)新形势下再作为,加快共同富裕“创”的进程
保障民生事业支出。集中财力推动民生实事项目落实,真情实意解民困、暖民心、惠民生。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科技、文化、环保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财政体制机制。聚焦缩小“三大差距”,加快推进钱随人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等重大改革。谋划实施新一轮镇街财政体制和土地出让金分配体制,合理匹配财权事权,充分调动镇街平台发展税源积极性。积极打造标志性成果。加快推进共富广场项目建设,并常态化探索梳理村企合作模式,不断丰富村集体创收新路径。总结提炼农村综合改革、农村产业示范等创建经验,积极申报和创建“一事一议”和各类试点项目,持续打造具有财政辨识度的共富项目成果。
(四)新格局下再突破,坚守财政管理“严”的基调
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持续规范落实预算一体化平台应用,不断提升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快预算下达和资金使用进度,提升财政资金的精准度。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强化财政绩效导向。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同预算安排、预算调整挂钩机制,切实增强绩效管理实效性。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加强对单位内控建设、公款存放、政府采购、公务支出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科学防范财政风险。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防范化解地方债务、社保基金、“三保”等财政风险,守住财政安全运行的底线。加强全口径债务管理,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着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五)新起点上再启航,加快国资国企“改”的步伐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把党的领导深度融入公司治理,厘清国有企业党委和其他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细化优化“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内容、规则和决策程序,制定国有企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优化国资监管流程。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出资人权力和责任清单,科学界定国资监管职责边界。应用国资国企数字化监管系统,加强数智集成,实现数字赋能,形成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各关键节点的在线监管闭环,为国有资产数字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差异化考核奠定基础。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落实“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机制,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并探索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畅通企业经理层成员与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换通道。培育壮大主责主业。规范区属国企各类投资行为,引导集团公司通过整合、归并、改组等方式培育专业化子公司,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统筹配置资源,提高整体竞争力。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