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08596/2023-664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科技局 成文日期 2023-05-31
统一编号 有效性
关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13号建议的复函
日期:
2023-05-31 10:55
来源:
区科技局
浏览量:

尊敬的刘兴泉代表:

您在区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区校合作打造高能级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议》已由区政府交我局主办,感谢您对临安区科技工作的关注,现将办理情况函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区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107家增长到目前的542家,关键科技指标全面提升,创新指数为182.8,位居全省第17位,创历史新高,且连续三年跻身全省创新综合实力第一方阵;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56%(居全市第6位),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为33.42家(居全省第3位),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1%(居全省第8位)。今年,我区聚焦“产业强区”战略导向,做强做优青山湖科技城、锦南新城两大主平台,全力建设大孵化集群,推动区域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生态体系显著优化,推进全省构建“315”科技创新体系和杭州市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在各地区科技创新体系中贡献着重要力量。因此,积极推动区校深度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为我区科技工作提质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是我们一直以来,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是深入推进平台建设。构建以青山湖科技城为龙头的“1+3+X”产业一体化平台体系,加快推进精密仪器共性技术研发及工程化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一平台两中心”建设,“高校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机制成效初显,累计集聚工程师2400余名。依托青山湖微纳技术研发开放平台,积极争创自旋电子器件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锦南新城“天目医药港”,推进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深化与杭州医学院合作,加快国家高等级P3动物实验室建设,精准招引生命健康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积极推进工创园、硬科技产业园、新智造产业园、都市工业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和“鲲鹏”总部产业园等“六大园”建设,围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创新赋能的高能级产业平台。全区拥有各类科技孵化平台24家,其中市级及以上13家(国家级5家、省级3家、市级5家);市级以上孵化平台面积达8.5万平方米。

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局已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4所高校合作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通过科技成果发布、学术讲座等形式,积极引进高校人才和创新资源,协同推进我区政产学研合作。完善产学研服务体系,2022年从各类企业中选送了一批有志于从事技术转移转化工作的人才参加省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班,通过培训+给予服务资源辅导的方式,逐步培养一批具备技术背景的专业经纪人队伍。近年来,百博进百企、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联合选派学校个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等等,浙江农林大学为我区科技工作提质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

三是夯实创新人才支撑。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资源优势,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通过定期开展科技成果发布和企业技术难题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柔性引才。迭代升级全区人才引育政策,进一步提升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政策,强化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扶持培育政策;支持行业实用型人才自主引进与培育工作,在现有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向用人主体进行认定授权,建立用人主体认可、评价方式科学、认定程序规范的人才自主评定管理机制;实施“天目星火”计划,更大力度吸引大学毕业生来临创业就业。优化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端装备、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今年,区委人才办正在研究制定、完善新一轮人才政策。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借助政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在临高校的智力,发挥双方优势,建立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与浙江农林大学的第二轮区校合作,重点聚焦“产业与人才合作”“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合作”两个方面,将推动大批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实现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共同打造区校合作、成果转化的创新策源地。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索引号 002508596/2023-66407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科技局
成文日期 2023-05-31
关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13号建议的复函
发布时间:2023-05-31
信息来源: 区科技局
浏览量:

尊敬的刘兴泉代表:

您在区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区校合作打造高能级公共创新平台的建议》已由区政府交我局主办,感谢您对临安区科技工作的关注,现将办理情况函复如下:

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区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7年的107家增长到目前的542家,关键科技指标全面提升,创新指数为182.8,位居全省第17位,创历史新高,且连续三年跻身全省创新综合实力第一方阵;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56%(居全市第6位),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为33.42家(居全省第3位),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1%(居全省第8位)。今年,我区聚焦“产业强区”战略导向,做强做优青山湖科技城、锦南新城两大主平台,全力建设大孵化集群,推动区域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生态体系显著优化,推进全省构建“315”科技创新体系和杭州市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在各地区科技创新体系中贡献着重要力量。因此,积极推动区校深度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合作模式,为我区科技工作提质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是我们一直以来,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是深入推进平台建设。构建以青山湖科技城为龙头的“1+3+X”产业一体化平台体系,加快推进精密仪器共性技术研发及工程化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一平台两中心”建设,“高校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机制成效初显,累计集聚工程师2400余名。依托青山湖微纳技术研发开放平台,积极争创自旋电子器件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锦南新城“天目医药港”,推进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深化与杭州医学院合作,加快国家高等级P3动物实验室建设,精准招引生命健康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积极推进工创园、硬科技产业园、新智造产业园、都市工业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和“鲲鹏”总部产业园等“六大园”建设,围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创新赋能的高能级产业平台。全区拥有各类科技孵化平台24家,其中市级及以上13家(国家级5家、省级3家、市级5家);市级以上孵化平台面积达8.5万平方米。

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局已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4所高校合作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通过科技成果发布、学术讲座等形式,积极引进高校人才和创新资源,协同推进我区政产学研合作。完善产学研服务体系,2022年从各类企业中选送了一批有志于从事技术转移转化工作的人才参加省技术转移人才培训班,通过培训+给予服务资源辅导的方式,逐步培养一批具备技术背景的专业经纪人队伍。近年来,百博进百企、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联合选派学校个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等等,浙江农林大学为我区科技工作提质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

三是夯实创新人才支撑。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人才资源优势,深入推进政产学研合作,通过定期开展科技成果发布和企业技术难题对接活动,帮助企业柔性引才。迭代升级全区人才引育政策,进一步提升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政策,强化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扶持培育政策;支持行业实用型人才自主引进与培育工作,在现有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向用人主体进行认定授权,建立用人主体认可、评价方式科学、认定程序规范的人才自主评定管理机制;实施“天目星火”计划,更大力度吸引大学毕业生来临创业就业。优化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端装备、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今年,区委人才办正在研究制定、完善新一轮人才政策。

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借助政产学研合作,特别是在临高校的智力,发挥双方优势,建立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特别是与浙江农林大学的第二轮区校合作,重点聚焦“产业与人才合作”“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合作”两个方面,将推动大批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实现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共同打造区校合作、成果转化的创新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