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08596/2023-6641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科技局 发文日期 2023-05-31
统一编号 有效性
关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14号建议的复函
日期:
2023-05-31 11:08
来源:
区科技局
浏览量:

尊敬的章樱代表:

您在临安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强区赋能增效的建议》已由区政府交我局办理,感谢您对临安区科技工作的关注。我局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如您所说,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全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产业强区“科技创新聚能”专项行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一年度,我区创新指数为182.8,位居全省第17位,创历史新高,且连续三年跻身全省创新综合实力第一方阵;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56%(居全市第6位),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为33.42家,居全省第3位;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为77.47家,居全省第9位、全市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1%,居全省第8位;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企业比重为43.36%,较上年提高13.48个百分点,提升度居全省第7位、全市第1位。

今年,我区聚焦“产业强区”战略导向,做强做优青山湖科技城、锦南新城两大主平台,全力建设大孵化集群,持续推进全省构建“315”科技创新体系和杭州市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推动区域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生态体系显著优化。

一、关于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建议的答复

1.优化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科技统筹能力。2022年,围绕“产业强区”重要战略,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临安区产业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六大专项行动,其中由区科技局牵头实施产业强区“科技创新聚能”专项行动。该专项行动聚焦创新能级提升、创新企业培育和创新生态构建等多个维度,涉及责任部门10个,配合部门、镇街26个,通过月度通报、季度比拼、年度考核的方式,清单化抓好任务落实,推动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今年,区科技局一方面继续通过产业强区“平台提能阵地战”继续统筹开展全区科技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全省构建“315”科技创新体系的工作安排,筹建工作专班,谋划推进全区“315”科技创新体系工作。

2.持续完善科技政策,加大财政科技投入。2018年,科技政策纳入《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涉及条款8条;2021年开始,科技政策从服务业政策中脱离,与工信政策合并,共同纳入《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兴区的若干政策意见》,涉及六大块内容,政策内容更全面更合理,资金体量更大,对我区的科技产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引。今年,因现行楼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享受门槛高、覆盖面小的问题,我局配合经信局在吸取周边区县政策的基础上,正在编制全区楼宇经济盘活政策,旨在通过引项目、聚人气盘活闲置楼宇,提升临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激发市场经济活跃度。在财政科技投入方面,科技政策兑现资金体量逐年加大。2021年,区本级政策兑现资金1.18亿元,2022年区本级政策兑现资金为1.6亿,资金体量分别是2015年的28倍和38倍。区产业基金向科技企业倾斜。截止2021年,我区政府产业基金全部投向科技企业,共9家,投入资金1.1亿。同时,预算资金结构也更加合理。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42284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6.9%,加大了科技投入。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4.5%,足以体现区委区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

3.健全企业服务机制,打好企业服务主动战。2022年以来,全区深化“千名干部助千企”活动,构建以“1个专班、18个联络组、527名助企服务员”为主体的“1+18+N”工作体系,建立“重点企业直通车”等机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企业问题1200余个。顶格落实中央、省市稳经济政策,配套出台区级政策58条,全区全年完成减负降本32.54亿元,兑现惠企资金超4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2万家次。专题开展政银企对接,创新政银合作新模式,农商银行与区经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年投放50亿元,重点扶持“专精特新”等企业。 防范化解再加强。组织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两轮摸排共排查欠款213.39万元,均完成清偿。协同部门持续关注企业“两链”防范,落实工业企业应急周转金机制,帮助企业办理了3笔6500万元资金周转。今年,全区制订产业强区企业服务主动战工作方案,以“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和“千名干部助千企”活动为主线,建立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和常态化走访服务机制,及时分析研判经济运行态势,强化运行监测预警。全面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深化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关于加快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引育体系建议的答复

1.加快孵化载体布局。近年来,临安区坚持政府引导,强化市场主导,持续开展孵化载体引育行动,成功推动孵化载体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运行机制的多样化发展。在两大主平台,相继引进网易、杭师大、贝壳社等知名运营机构5家,鼓励指导中地大研究院、杭化院等院所建设专业化孵化器2家,其中贝壳社运营的天目医药港医药产业孵化园和中地大研究院运营的科技园已获市级专业化孵化器认定。在主城区,联合农业农村局依托国有腾置空间建设运营农创园,指导琴山蓝湾文创园开园运营。在中西部地区,探索建立民营孵化平台建设“临安模式”,在於潜镇和潜川镇各新建众创空间1家,均实现零突破。今年以来,我区大孵化器建设持续推进,网易孵化器、乌镇街孵化器、LinkPark产业社区等孵化器正式运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青山湖科技城、锦南新城两大平台主引擎作用,围绕轻轨站双子楼、滨河产业社区、省科技厅孵化基地等重点楼宇打造新兴产业孵化集群,扎实推进天目医药港提质扩容,进一步推动孵化平台高标准建设。

2.推动孵化载体提质增效。一是完善优化政策,临安区在出台的“双招双引”政策中,加大双创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将奖励补贴资金与孵化服务能力、带动就业情况挂钩,加大对优质平台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孵化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二是深化科技服务,推动保险机构在国家级众创空间-众合农创互联坊率先开展科技企业创业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平台保障能力。引导发挥双创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指导孵化器协会对会员单位走访和新成立单位指导全覆盖。三是树立行业标杆。2022年以来,成功指导银江创业工坊(云制造小镇)、众合农创互联坊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推动天目医药港医药产业孵化园成功创建大健康领域专业化孵化器,服务linkpark科创大楼、创业广场、君逸汇众创空间认定市级标准化孵化平台。今年,我局将力争培育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以上。

3.实施孵化载体综合评价。2021年,临安区正式出台《杭州市临安区孵化载体管理办法》,围绕孵化载体基础建设、双招双引、知识产权等内容设置22项评价指标,明确了绩效评价标准,并规范绩效考核流程。2022年,临安区根据该管理办法完成首次基础考核工作,成功评出B档孵化载体5家,拨付基础考核奖励195万元,奖励金额达往年补助资金数倍。目前,孵化载体业绩提质奖也在申报过程中,预计奖励资金将达200万元。此外,为促进工业入楼、孵化入室、产业集聚,加速推进楼宇盘活利用,今年以来,临安区结合“楼宇盘活提量专项攻坚”行动,启动楼宇盘活政策制订工作,将对全区现有小微园政策、孵化载体政策进行整合和修订,进一步优化完善孵化载体综合评价体系,实现科技产业空间资源集约利用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三、关于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建议的答复

1.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开展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鼓励和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通过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全区建有各级企业研发机构219家,其中,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7家;全区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为46.75%,全省排名第21位。2022年,全区1家企业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4家企业获得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项目立项,4家企业获得杭州市人工智能、双碳领域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今年,我局已征集2023年杭州市级研发中心33家,其中通过专家评审25家。提高硬核科技实力,征集上报2024年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项目需求16项、杭州市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需求5项,拨付2023年研发攻关项目资金1936万元;同时,通过走访摸排省级企业研发机构拟创建单位6家。下一步,我局将持续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创建工作,服务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实施“两清零双提升”工程。2022年,全区新增亿元以上企业20家、十亿元企业2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34家;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44家。今年,我区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以上,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创新型企业开天辟地”的发展态势。实施“两清零双提升”工程,结合“三服务”大走访活动,通过实地上门辅导、科技政策宣讲、研发费用归集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引导规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推进规上企业“高新化”,动态推进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和5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动态“两清零”,推进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R&D)活动企业比重和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双提升”。2022年,我区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企业占比为43.36%,较上年提升13.48个百分点,提升度全省第7位。今年,我局将继续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和实地走访辅导力度,不断提升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

3.强化政策引导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近年来,为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区相继出台了《杭州市临安区复合装饰材料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2019—2021年)》、《杭州市临安区光电产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2020—2022年)》专项政策,明确对相关产业企业最高按照研发投入增量部分的25%进行补助,每家企业当年最高200万元。2022年,全区31家复合装饰材料企业和7家光电企业获得研发投入补助共计912.49万元。2021年,全区出台了《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兴区的若干政策意见》(临经信综〔2021〕14号),文件中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高按其上年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量部分的25%予以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补助200万元”。2022年,全区99家企业享受了该项政策,获得研发投入补助6733.42万元。在双招双引过程中,我区同样鼓励引进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在2021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双招双引”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若千政策意见》中明确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对新引进企业按其经认定的实际研发投入的20%给予补助,重点支持和培育产业补助比例再提高5%,补助期限三年,累计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2022年为7家招引企业补助233.88万元。今年,为打好产业强区“产业转型升级战”,全区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政策,对三大传统产业企业首次开展研发活动的,拟出台奖励措施。

四、关于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议的答复

近年来,我区按照“一产业一平台”的原则,积极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其中,聚焦先进精密仪器产业,成功创建先进精密仪器共性技术研发及工程化创新服务平台、先进精密仪器制造业创新中心、微电子设备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2022年已集聚工程师2500余名,聚合相关产业企业近40家,协同技术创新攻关20余项;推动聚光科技“科技仪器设备研发与产业创新发展开放服务平台及产业化基地”完成签约。在集成电路产业,推动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已通过科学技术部评审并批复;我区与启尔机电、上微集团、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重点实验室共建的半导体超洁净流控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实现公司化运作。在生命健康领域,水木未来“全球冷冻电镜与人工智能药物创新中心” 已正式投用、杭州医学院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已完成实验室建设招标;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成功建设浙江大学青山湖能源研发基地、南都国家技术中心、中科应化省级新材料检测平台、杭化院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2023年,我区还将谋划推动青山湖科技城仪器共享平台、杭师大材料学院研发基地、杭化院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建设工作,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推动主导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壮大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五、关于加快构建企校所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议的答复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局以政策为先,着力夯实产学研合作制度基础:先后出台了《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兴区若干政策意见》、《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等政策;以平台为重,着力集聚科技成果转化要素体系:引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拓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空间;以服务为上,着力营造科技成果转化优质环境: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征集企业技术难题需求形成“企业技术难题库”,建立“科技服务专家库”,通过精准匹配“两库”,助推校企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近三年,全区累计举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发布会18场;成功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项,指导11家企业获得杭州市科技成果交易转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10项;累计实施区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3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41项等。

今年以来,围绕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我区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将产学研工作纳入到了全区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出台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支持和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构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输出和吸纳技术成果;三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力量建设。设立了技术合同区级登记备案点;组织开展了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申报培育工作,成功培育杭化新材有限公司成为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服务全区生物质材料领域科技成果开展概念验证、成果转化和孵化产业化。四是推动科研院所“用进闲退”,积极谋划出台“推动科研院所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转型”专项政策,推动中科应化、海洋二所等启动二期项目建设。五是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杭州医学院在鑫富科技、大冢制药、华东中药等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推动医学院毛江森院士与鑫富科技完成院士工作站共建。下一步,我区还将推动科技大市场建设,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用进、闲退"和作用发挥,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发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

六、关于加快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建议的答复

今年来,我区不断夯实创新人才支撑,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强化区校合作,持续拓宽“线上+线下”引才渠道,聚焦全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与浙江农林大学、杭电信工学院、杭州医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示范大学等省内外院校合作,2023年预计开展专场校园招聘会100场以上。持续深化与在临院校的合作,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多实效。迭代升级全区人才引育政策,进一步提升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政策,强化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扶持培育政策;支持行业实用型人才自主引进与培育工作,在现有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向用人主体进行认定授权,建立用人主体认可、评价方式科学、认定程序规范的人才自主评定管理机制;优化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端装备、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实施“天目星火”计划,更大力度吸引大学毕业生来临创业就业,今年一季度累计完成新招引大学生823人。今年,区人才办正在研究制定、完善新一轮人才政策。

七、关于加快构建科技金融创新支持体系建议的答复

2022年以来,临安区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加大实体经济金融扶持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产业强区”战略导向,深入探索科技金融“临安模式”,以“一池一贷一险”为工作抓手,建设完善多层次、特色化的科技金融体系,精准浇灌创新创业,实现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

1.强化风险池基金扶持,化解企业“融资贵”。做大风险池基金规模,通过财政增加出资700万元、银行放大10倍,将风险池基金从1亿元增加到1.7亿元,涵盖农业、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提升风险池基金使用效率,以共享合作方式,与杭州银行等5家银行开展联合运营,实现投放频率从季均3家提升到月均3家。截至2023年3月,风险池基金支持企业数量达38家,投放贷款金额达1.6亿元,均同比增长200%,平均融资成本低至2.78%。今年,我局正在修订风险池基金管理办法,推动风险池规模放大,健全基金长效运行机制。

2.深化科技贷款覆盖,破解企业“融资难”。根据科技型企业各发展阶段不同特点和需求,并结合金融产品实际情况,临安区联合银行设计推出孵化贷、强企贷等“科技贷”系列产品。同时,通过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建立“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共享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推动科技贷款支持科技型企业。2022年以来,全区金融机构已发放各类科技贷款12亿元,惠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09家。下一步,我局还将继续征集融资需求,举办银企对接活动,推动科技贷款更好的服务科技企业。

3.谋划科技保险应用,缓解双创“动力不足”。针对创业初期抗风险能力弱、创新创业源动力不足等问题,我局联合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全省率先推出科技企业创业保险,由孵化平台为园内科技型初创企业统一购买价值1750元的创业险,若被保险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由于项目研发失败、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注销,保险机构将给予最高2.5万元的理赔。今年,我局在国家级众合农创互联坊已建成了首个创业保险试点,已为20家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保障。接下来,我局还将继续推动新建试点工作,力争覆盖企业达60家。

此外,我区还主动对接城西大走廊产业基金,强化区内产业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服务。紧跟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注册流程,并推动生命健康专项基金建立,做好基金申报和后续的落地工作。

八、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企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建议的答复

为促进临安区企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局于2021年制定了《临安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施方案》,重点围绕企业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管理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环境能力、五个方面设置了六十余项评价指标。截至目前,已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两轮创新能力评价工作,评选出创新能力“百强企业”,其中2021年创新十强企业已在产业强区大会上进行表彰。此外,在区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创新政策、土地指标、科技金融等资源配置中向创新能力“百强企业”倾斜。杭州国信视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百强企业”之一,成果获得20亩产业化用地指标,加速了“SSD固态硬盘”技术攻关项目成果产业化进程。下一步,我局还将谋划创新能力评价数字化平台建设。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区科技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您对科技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同时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督促和指导。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索引号 002508596/2023-66410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科技局
发文日期 2023-05-31
关于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14号建议的复函
发布时间:2023-05-31
信息来源: 区科技局
浏览量:

尊敬的章樱代表:

您在临安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产业强区赋能增效的建议》已由区政府交我局办理,感谢您对临安区科技工作的关注。我局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如您所说,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全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产业强区“科技创新聚能”专项行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一年度,我区创新指数为182.8,位居全省第17位,创历史新高,且连续三年跻身全省创新综合实力第一方阵;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56%(居全市第6位),每千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为33.42家,居全省第3位;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为77.47家,居全省第9位、全市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1%,居全省第8位;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企业比重为43.36%,较上年提高13.48个百分点,提升度居全省第7位、全市第1位。

今年,我区聚焦“产业强区”战略导向,做强做优青山湖科技城、锦南新城两大主平台,全力建设大孵化集群,持续推进全省构建“315”科技创新体系和杭州市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建设,推动区域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生态体系显著优化。

一、关于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建议的答复

1.优化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科技统筹能力。2022年,围绕“产业强区”重要战略,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临安区产业强区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六大专项行动,其中由区科技局牵头实施产业强区“科技创新聚能”专项行动。该专项行动聚焦创新能级提升、创新企业培育和创新生态构建等多个维度,涉及责任部门10个,配合部门、镇街26个,通过月度通报、季度比拼、年度考核的方式,清单化抓好任务落实,推动全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今年,区科技局一方面继续通过产业强区“平台提能阵地战”继续统筹开展全区科技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全省构建“315”科技创新体系的工作安排,筹建工作专班,谋划推进全区“315”科技创新体系工作。

2.持续完善科技政策,加大财政科技投入。2018年,科技政策纳入《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涉及条款8条;2021年开始,科技政策从服务业政策中脱离,与工信政策合并,共同纳入《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兴区的若干政策意见》,涉及六大块内容,政策内容更全面更合理,资金体量更大,对我区的科技产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指引。今年,因现行楼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享受门槛高、覆盖面小的问题,我局配合经信局在吸取周边区县政策的基础上,正在编制全区楼宇经济盘活政策,旨在通过引项目、聚人气盘活闲置楼宇,提升临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激发市场经济活跃度。在财政科技投入方面,科技政策兑现资金体量逐年加大。2021年,区本级政策兑现资金1.18亿元,2022年区本级政策兑现资金为1.6亿,资金体量分别是2015年的28倍和38倍。区产业基金向科技企业倾斜。截止2021年,我区政府产业基金全部投向科技企业,共9家,投入资金1.1亿。同时,预算资金结构也更加合理。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42284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6.9%,加大了科技投入。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4.5%,足以体现区委区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

3.健全企业服务机制,打好企业服务主动战。2022年以来,全区深化“千名干部助千企”活动,构建以“1个专班、18个联络组、527名助企服务员”为主体的“1+18+N”工作体系,建立“重点企业直通车”等机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企业问题1200余个。顶格落实中央、省市稳经济政策,配套出台区级政策58条,全区全年完成减负降本32.54亿元,兑现惠企资金超4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12万家次。专题开展政银企对接,创新政银合作新模式,农商银行与区经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5年投放50亿元,重点扶持“专精特新”等企业。 防范化解再加强。组织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两轮摸排共排查欠款213.39万元,均完成清偿。协同部门持续关注企业“两链”防范,落实工业企业应急周转金机制,帮助企业办理了3笔6500万元资金周转。今年,全区制订产业强区企业服务主动战工作方案,以“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和“千名干部助千企”活动为主线,建立经济运行调度机制和常态化走访服务机制,及时分析研判经济运行态势,强化运行监测预警。全面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深化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关于加快构建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引育体系建议的答复

1.加快孵化载体布局。近年来,临安区坚持政府引导,强化市场主导,持续开展孵化载体引育行动,成功推动孵化载体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运行机制的多样化发展。在两大主平台,相继引进网易、杭师大、贝壳社等知名运营机构5家,鼓励指导中地大研究院、杭化院等院所建设专业化孵化器2家,其中贝壳社运营的天目医药港医药产业孵化园和中地大研究院运营的科技园已获市级专业化孵化器认定。在主城区,联合农业农村局依托国有腾置空间建设运营农创园,指导琴山蓝湾文创园开园运营。在中西部地区,探索建立民营孵化平台建设“临安模式”,在於潜镇和潜川镇各新建众创空间1家,均实现零突破。今年以来,我区大孵化器建设持续推进,网易孵化器、乌镇街孵化器、LinkPark产业社区等孵化器正式运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青山湖科技城、锦南新城两大平台主引擎作用,围绕轻轨站双子楼、滨河产业社区、省科技厅孵化基地等重点楼宇打造新兴产业孵化集群,扎实推进天目医药港提质扩容,进一步推动孵化平台高标准建设。

2.推动孵化载体提质增效。一是完善优化政策,临安区在出台的“双招双引”政策中,加大双创平台建设支持力度,将奖励补贴资金与孵化服务能力、带动就业情况挂钩,加大对优质平台的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孵化平台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二是深化科技服务,推动保险机构在国家级众创空间-众合农创互联坊率先开展科技企业创业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平台保障能力。引导发挥双创民间组织发挥作用,指导孵化器协会对会员单位走访和新成立单位指导全覆盖。三是树立行业标杆。2022年以来,成功指导银江创业工坊(云制造小镇)、众合农创互联坊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推动天目医药港医药产业孵化园成功创建大健康领域专业化孵化器,服务linkpark科创大楼、创业广场、君逸汇众创空间认定市级标准化孵化平台。今年,我局将力争培育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3家以上。

3.实施孵化载体综合评价。2021年,临安区正式出台《杭州市临安区孵化载体管理办法》,围绕孵化载体基础建设、双招双引、知识产权等内容设置22项评价指标,明确了绩效评价标准,并规范绩效考核流程。2022年,临安区根据该管理办法完成首次基础考核工作,成功评出B档孵化载体5家,拨付基础考核奖励195万元,奖励金额达往年补助资金数倍。目前,孵化载体业绩提质奖也在申报过程中,预计奖励资金将达200万元。此外,为促进工业入楼、孵化入室、产业集聚,加速推进楼宇盘活利用,今年以来,临安区结合“楼宇盘活提量专项攻坚”行动,启动楼宇盘活政策制订工作,将对全区现有小微园政策、孵化载体政策进行整合和修订,进一步优化完善孵化载体综合评价体系,实现科技产业空间资源集约利用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三、关于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建议的答复

1.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开展产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鼓励和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通过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截至目前,全区建有各级企业研发机构219家,其中,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6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7家;全区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为46.75%,全省排名第21位。2022年,全区1家企业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4家企业获得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项目立项,4家企业获得杭州市人工智能、双碳领域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今年,我局已征集2023年杭州市级研发中心33家,其中通过专家评审25家。提高硬核科技实力,征集上报2024年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项目需求16项、杭州市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需求5项,拨付2023年研发攻关项目资金1936万元;同时,通过走访摸排省级企业研发机构拟创建单位6家。下一步,我局将持续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创建工作,服务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实施“两清零双提升”工程。2022年,全区新增亿元以上企业20家、十亿元企业2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34家;获评国家级“单项冠军”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7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44家。今年,我区启动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升级版,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2家以上,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加快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创新型企业开天辟地”的发展态势。实施“两清零双提升”工程,结合“三服务”大走访活动,通过实地上门辅导、科技政策宣讲、研发费用归集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引导规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推进规上企业“高新化”,动态推进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和5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动态“两清零”,推进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研发(R&D)活动企业比重和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双提升”。2022年,我区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企业占比为43.36%,较上年提升13.48个百分点,提升度全省第7位。今年,我局将继续加大科技政策宣传和实地走访辅导力度,不断提升规上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

3.强化政策引导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近年来,为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区相继出台了《杭州市临安区复合装饰材料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2019—2021年)》、《杭州市临安区光电产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2020—2022年)》专项政策,明确对相关产业企业最高按照研发投入增量部分的25%进行补助,每家企业当年最高200万元。2022年,全区31家复合装饰材料企业和7家光电企业获得研发投入补助共计912.49万元。2021年,全区出台了《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兴区的若干政策意见》(临经信综〔2021〕14号),文件中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高按其上年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量部分的25%予以补助,单个企业最高补助200万元”。2022年,全区99家企业享受了该项政策,获得研发投入补助6733.42万元。在双招双引过程中,我区同样鼓励引进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投入,在2021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双招双引”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若千政策意见》中明确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对新引进企业按其经认定的实际研发投入的20%给予补助,重点支持和培育产业补助比例再提高5%,补助期限三年,累计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2022年为7家招引企业补助233.88万元。今年,为打好产业强区“产业转型升级战”,全区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政策,对三大传统产业企业首次开展研发活动的,拟出台奖励措施。

四、关于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议的答复

近年来,我区按照“一产业一平台”的原则,积极推动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其中,聚焦先进精密仪器产业,成功创建先进精密仪器共性技术研发及工程化创新服务平台、先进精密仪器制造业创新中心、微电子设备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2022年已集聚工程师2500余名,聚合相关产业企业近40家,协同技术创新攻关20余项;推动聚光科技“科技仪器设备研发与产业创新发展开放服务平台及产业化基地”完成签约。在集成电路产业,推动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已通过科学技术部评审并批复;我区与启尔机电、上微集团、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重点实验室共建的半导体超洁净流控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实现公司化运作。在生命健康领域,水木未来“全球冷冻电镜与人工智能药物创新中心” 已正式投用、杭州医学院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已完成实验室建设招标;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成功建设浙江大学青山湖能源研发基地、南都国家技术中心、中科应化省级新材料检测平台、杭化院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2023年,我区还将谋划推动青山湖科技城仪器共享平台、杭师大材料学院研发基地、杭化院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建设工作,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推动主导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壮大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五、关于加快构建企校所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议的答复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局以政策为先,着力夯实产学研合作制度基础:先后出台了《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兴区若干政策意见》、《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等政策;以平台为重,着力集聚科技成果转化要素体系:引进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拓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空间;以服务为上,着力营造科技成果转化优质环境: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征集企业技术难题需求形成“企业技术难题库”,建立“科技服务专家库”,通过精准匹配“两库”,助推校企产学研合作深度融合。近三年,全区累计举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发布会18场;成功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5项,指导11家企业获得杭州市科技成果交易转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10项;累计实施区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3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41项等。

今年以来,围绕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我区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将产学研工作纳入到了全区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出台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支持和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构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输出和吸纳技术成果;三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力量建设。设立了技术合同区级登记备案点;组织开展了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申报培育工作,成功培育杭化新材有限公司成为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服务全区生物质材料领域科技成果开展概念验证、成果转化和孵化产业化。四是推动科研院所“用进闲退”,积极谋划出台“推动科研院所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转型”专项政策,推动中科应化、海洋二所等启动二期项目建设。五是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杭州医学院在鑫富科技、大冢制药、华东中药等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推动医学院毛江森院士与鑫富科技完成院士工作站共建。下一步,我区还将推动科技大市场建设,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用进、闲退"和作用发挥,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发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

六、关于加快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建议的答复

今年来,我区不断夯实创新人才支撑,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强化区校合作,持续拓宽“线上+线下”引才渠道,聚焦全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与浙江农林大学、杭电信工学院、杭州医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示范大学等省内外院校合作,2023年预计开展专场校园招聘会100场以上。持续深化与在临院校的合作,在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更多实效。迭代升级全区人才引育政策,进一步提升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政策,强化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扶持培育政策;支持行业实用型人才自主引进与培育工作,在现有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向用人主体进行认定授权,建立用人主体认可、评价方式科学、认定程序规范的人才自主评定管理机制;优化高层次人才项目支持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端装备、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实施“天目星火”计划,更大力度吸引大学毕业生来临创业就业,今年一季度累计完成新招引大学生823人。今年,区人才办正在研究制定、完善新一轮人才政策。

七、关于加快构建科技金融创新支持体系建议的答复

2022年以来,临安区积极贯彻国家关于加大实体经济金融扶持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产业强区”战略导向,深入探索科技金融“临安模式”,以“一池一贷一险”为工作抓手,建设完善多层次、特色化的科技金融体系,精准浇灌创新创业,实现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

1.强化风险池基金扶持,化解企业“融资贵”。做大风险池基金规模,通过财政增加出资700万元、银行放大10倍,将风险池基金从1亿元增加到1.7亿元,涵盖农业、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提升风险池基金使用效率,以共享合作方式,与杭州银行等5家银行开展联合运营,实现投放频率从季均3家提升到月均3家。截至2023年3月,风险池基金支持企业数量达38家,投放贷款金额达1.6亿元,均同比增长200%,平均融资成本低至2.78%。今年,我局正在修订风险池基金管理办法,推动风险池规模放大,健全基金长效运行机制。

2.深化科技贷款覆盖,破解企业“融资难”。根据科技型企业各发展阶段不同特点和需求,并结合金融产品实际情况,临安区联合银行设计推出孵化贷、强企贷等“科技贷”系列产品。同时,通过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建立“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共享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推动科技贷款支持科技型企业。2022年以来,全区金融机构已发放各类科技贷款12亿元,惠及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09家。下一步,我局还将继续征集融资需求,举办银企对接活动,推动科技贷款更好的服务科技企业。

3.谋划科技保险应用,缓解双创“动力不足”。针对创业初期抗风险能力弱、创新创业源动力不足等问题,我局联合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全省率先推出科技企业创业保险,由孵化平台为园内科技型初创企业统一购买价值1750元的创业险,若被保险企业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由于项目研发失败、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注销,保险机构将给予最高2.5万元的理赔。今年,我局在国家级众合农创互联坊已建成了首个创业保险试点,已为20家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保障。接下来,我局还将继续推动新建试点工作,力争覆盖企业达60家。

此外,我区还主动对接城西大走廊产业基金,强化区内产业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服务。紧跟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注册流程,并推动生命健康专项基金建立,做好基金申报和后续的落地工作。

八、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企业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建议的答复

为促进临安区企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局于2021年制定了《临安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施方案》,重点围绕企业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管理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环境能力、五个方面设置了六十余项评价指标。截至目前,已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两轮创新能力评价工作,评选出创新能力“百强企业”,其中2021年创新十强企业已在产业强区大会上进行表彰。此外,在区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创新政策、土地指标、科技金融等资源配置中向创新能力“百强企业”倾斜。杭州国信视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百强企业”之一,成果获得20亩产业化用地指标,加速了“SSD固态硬盘”技术攻关项目成果产业化进程。下一步,我局还将谋划创新能力评价数字化平台建设。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区科技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您对科技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同时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对我们的工作给予督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