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08393/2024-0223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发文日期 2024-05-17
统一编号 有效性
关于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107号提案的复函(临文广旅体〔2024〕35号)
日期:
2024-05-17 14:22
来源: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浏览量:

程丽敏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实施文化赋能“五大工程” 助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交由我局主办,区委宣传部、农业农村局、教育局、供销总社协办。现针对您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您深入细致地阐述了我区乡村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全面推进文化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我局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自接到提案后我局组织各相关科室召开专题讨论,形成初步意见,接下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推进项目建设

区委区政府提出全面推进“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建设,发布《临安区“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按照“规划引领、分项落实”的要求,我局聘请专业规划编制单位,开展了详细的前期调研工作,编制完成《临安区“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建设专项规划》(下称《规划》)。目前,已呈请区领导阅示,《规划》正式发布后将作为今后“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建设的重要依据。按照“布局整体均衡、项目相对集中、基础禀赋较好、带动连片发展”原则,结合全区文旅产业“十四五”规划,同时结合周边旅游氛围相对成熟的区域谋划项目,从而打造能够带动人气、凝聚商流的村落景区。目前已打造8个示范型村落景区:其中径山阳坡、百丈探雪2个示范型村落景区已完成建设,陌上花开、五凤朝阳、深山渔村3个示范型村落景区项目持续推进建设中,风轻云岭、耕织绍鲁、天目来鹤3个示范型村落景区正在规划设计中,计划6月份开工建设。

二、强化文物保护,激活文化资源

一是强化文物资源保护。全区现有文保单位(点)187处,已实现监控全覆盖,每处落实专门的文保员进行日常巡查,文旅局联合属地镇街每月开展文物安全检查。另外,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文保员进行日常管理外,还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专职保安人员每天开展安全巡查。二是推动文物活化利用。除产权私有的住宅、宗祠、墓葬等以外,其余文保单位(点)皆为本体展示。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已完工的太庙山区块和功臣山区块通过遗址本体展示、文物展陈等方式,完整呈现吴越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族日报社》旧址获得2023年杭州市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现为浙江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杭州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临安区“红色之旅”景点和临安区国防教育点和临安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临安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板桥镇新四军活动旧址、锦南街道罗氏宗祠、郤家祠堂、一都俞家民居等文保单位(点)已开展活化利用,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合适的空间场所。三是开展乡村博物馆建设。临安区现有省市级乡村博物馆11家,东中西地区皆有分布。乡村博物馆向群众展示了当地的特色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下一步,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继续做好文物安全保护和宣传利用工作。做好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摸清全区文物资源,深入挖掘文物价值。持续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传播、传承地域历史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三、深化农文旅融合,提升运营能力

一是优化乡村环境,聚焦美丽村社创建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整体风貌,通过制定下发《2024年“幸福村社”行动创建办法》、《关于开展“干干净净迎新春 平平安安过大年”的通知》出台《天目叠翠·幸福乡村》行动计划,全域开展美丽村社创建和美乡村建设。推进“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和“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新三大革命,推动乡村风貌由“干净整洁”向“整体大美”转变,建成省级垃圾高标准分类示范村40个,省级高标准分类处理示范乡镇1个,省级星级农村公厕(含示范性3座)16座,美丽庭院666户;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历史文化村、清廉村居、善治示范村建设,集中力量打造“天目叠翠”共同富裕示范带。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31个,数字乡村样板村13个,未来乡村12个,历史文化村落2个,清廉村居189个,善治示范村149个;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步伐,城乡提升4项核心指标提前完成年度任务,13个入库重大项目完成总投资15.21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45%。城乡融合试点稳步推进,小切口任务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成首批用地招拍挂计划。二是加大运营引育,发挥既有乡村运营的先行示范作用,加大以商招商力度。通过村庄基础资源摸排、编印招引手册、开展临安“天目村落”乡村运营相亲大会等手段,每年引导和鼓励新投入运营乡村3个及以上。因地制宜推进全区18个镇街的乡村运营工作协调均衡发展,推进乡村运营实现临安全域覆盖。根据经营村庄的集聚分布情况,探索建立青山湖街道村庄经营集群模式,串联整合单个运营商、运营村的资源和力量,促进“信息共享、业态共创、线路共建、活动共办、品牌共塑、市场共拓”,进一步提升区域乡村整体运营能力。二是打造运营样板,加快市场化经营村庄的梯次化培育,今年内重点培育1-2个在全国“叫得响”的乡村运营经典样板村和10个乡村运营精品示范村,村集体每年收入增幅5%及以上。到2027年底,培育3-5个在全国“叫得响”的乡村运营经典样板村,30个以上乡村运营精品示范村,进一步凸显临安乡村运营模式“策源地”的价值和影响,综合优化和提升其对临安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正向效应”,全面形成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乡村运营模式,推动临安乡村运营经验走向全国。

四、激活非遗资源,丰富各类活动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加大机构建设。为促进我区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对列入各级项目的保护单位进行资金补助,根据临安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台《临安市文化文物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非遗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每年有计划有重点推进非遗重点项目。二是积极开展申报,加强载体建设。为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拓展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的渠道。截止目前,已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共89名。建成省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3个、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非遗旅游景区3个、非遗民俗村2个、优秀非遗旅游商品3个,杭州市级教学传承基地1个、非遗旅游景区2个、非遗体验点2个、非遗民俗村3个,列入杭州市非遗民宿培育2家,建成区级传承基地26个。在各类载体建设中扩大非遗的影响力,调动项目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丰富各类活动,非遗文化惠民。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临安区非遗中心都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如:浙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图版展、浙西民俗风情展示,临安民间绘画成果展、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临安区首届传统手工技艺绝活展示。继续深入开展文化调研,重视保护、挖掘农村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资源,继续办好诸如指南红叶节、板桥香榧节、湍口馒头节、畲族文化节、太阳庙会、湍口索面节、潜川麻糍节等品牌民俗活动,为广大农村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营造农村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五、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一是依托“天目少年思政工程”,加强爱党、爱国情怀。教育局以国防教育为落脚点,提升学生规则意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临安区创新实施“天目少年思政工程”,以全社会参与、全课程融入、全链式育人为突破点,构建党委、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政教育品牌。拓展社会课堂资源,推出13条红色文化研学路线和50个思政研学实践基地,创成省市级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10个。“时代楷模”陈立群校长开讲的第一课直播观看量近40万;联动社会力量,通过组建思政教育讲师团、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思政社会实践,把各地各部门的力量汇聚起来。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二是依托军训为载体,增强学生爱国意义和国家认同感。军训包括集中军事训练和军事知识讲座两部分,集中军事训练以队列练习和内务整理为主,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引导、自我管理的作用。举办国防教育和军队光荣传统教育讲座,通过讲述军事发展壮大的历史和新时期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让学生在短暂的军训生活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锻炼初步的军事技能、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纪律意识、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三是依托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以点带面形成辐射响应。日前,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文认定公布了2023年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名单,临安区实验初中位列其中。学校将国防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融入课程教学中,将新生军训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做到国防教育工作与学校工作协调开展,增强国防意识,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常态化开展国防教育,把国防教育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学校把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坚持每周一举办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有1节以上特色鲜明的国防教育活动课,邀请部队官兵到校进行国防教育讲座。依托本地国防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和驻军部队等优势资源,组织参观学习、拓展训练等实践活动。寻访革命先辈,结合实践活动,寻访身边的革命战士,听他们讲述革命故事。国防教育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临安区将进一步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利于强国建设的国防后备军。四是依托各类主题活动,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青少年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感谢对临安文旅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希望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

 

承办领导:  

人: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索引号 002508393/2024-02238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发文日期 2024-05-17
关于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107号提案的复函(临文广旅体〔2024〕35号)
发布时间:2024-05-17
信息来源: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浏览量:

程丽敏委员

您在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实施文化赋能“五大工程” 助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交由我局主办,区委宣传部、农业农村局、教育局、供销总社协办。现针对您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您深入细致地阐述了我区乡村文化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全面推进文化赋能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我局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自接到提案后我局组织各相关科室召开专题讨论,形成初步意见,接下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规划引领,推进项目建设

区委区政府提出全面推进“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建设,发布《临安区“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按照“规划引领、分项落实”的要求,我局聘请专业规划编制单位,开展了详细的前期调研工作,编制完成《临安区“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建设专项规划》(下称《规划》)。目前,已呈请区领导阅示,《规划》正式发布后将作为今后“一廊三圈十八景”全域景区建设的重要依据。按照“布局整体均衡、项目相对集中、基础禀赋较好、带动连片发展”原则,结合全区文旅产业“十四五”规划,同时结合周边旅游氛围相对成熟的区域谋划项目,从而打造能够带动人气、凝聚商流的村落景区。目前已打造8个示范型村落景区:其中径山阳坡、百丈探雪2个示范型村落景区已完成建设,陌上花开、五凤朝阳、深山渔村3个示范型村落景区项目持续推进建设中,风轻云岭、耕织绍鲁、天目来鹤3个示范型村落景区正在规划设计中,计划6月份开工建设。

二、强化文物保护,激活文化资源

一是强化文物资源保护。全区现有文保单位(点)187处,已实现监控全覆盖,每处落实专门的文保员进行日常巡查,文旅局联合属地镇街每月开展文物安全检查。另外,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文保员进行日常管理外,还通过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专职保安人员每天开展安全巡查。二是推动文物活化利用。除产权私有的住宅、宗祠、墓葬等以外,其余文保单位(点)皆为本体展示。吴越国王陵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已完工的太庙山区块和功臣山区块通过遗址本体展示、文物展陈等方式,完整呈现吴越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族日报社》旧址获得2023年杭州市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现为浙江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杭州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临安区“红色之旅”景点和临安区国防教育点和临安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临安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板桥镇新四军活动旧址、锦南街道罗氏宗祠、郤家祠堂、一都俞家民居等文保单位(点)已开展活化利用,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合适的空间场所。三是开展乡村博物馆建设。临安区现有省市级乡村博物馆11家,东中西地区皆有分布。乡村博物馆向群众展示了当地的特色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下一步,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继续做好文物安全保护和宣传利用工作。做好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摸清全区文物资源,深入挖掘文物价值。持续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传播、传承地域历史文化,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三、深化农文旅融合,提升运营能力

一是优化乡村环境,聚焦美丽村社创建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整体风貌,通过制定下发《2024年“幸福村社”行动创建办法》、《关于开展“干干净净迎新春 平平安安过大年”的通知》出台《天目叠翠·幸福乡村》行动计划,全域开展美丽村社创建和美乡村建设。推进“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和“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新三大革命,推动乡村风貌由“干净整洁”向“整体大美”转变,建成省级垃圾高标准分类示范村40个,省级高标准分类处理示范乡镇1个,省级星级农村公厕(含示范性3座)16座,美丽庭院666户;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历史文化村、清廉村居、善治示范村建设,集中力量打造“天目叠翠”共同富裕示范带。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31个,数字乡村样板村13个,未来乡村12个,历史文化村落2个,清廉村居189个,善治示范村149个;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步伐,城乡提升4项核心指标提前完成年度任务,13个入库重大项目完成总投资15.21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45%。城乡融合试点稳步推进,小切口任务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成首批用地招拍挂计划。二是加大运营引育,发挥既有乡村运营的先行示范作用,加大以商招商力度。通过村庄基础资源摸排、编印招引手册、开展临安“天目村落”乡村运营相亲大会等手段,每年引导和鼓励新投入运营乡村3个及以上。因地制宜推进全区18个镇街的乡村运营工作协调均衡发展,推进乡村运营实现临安全域覆盖。根据经营村庄的集聚分布情况,探索建立青山湖街道村庄经营集群模式,串联整合单个运营商、运营村的资源和力量,促进“信息共享、业态共创、线路共建、活动共办、品牌共塑、市场共拓”,进一步提升区域乡村整体运营能力。二是打造运营样板,加快市场化经营村庄的梯次化培育,今年内重点培育1-2个在全国“叫得响”的乡村运营经典样板村和10个乡村运营精品示范村,村集体每年收入增幅5%及以上。到2027年底,培育3-5个在全国“叫得响”的乡村运营经典样板村,30个以上乡村运营精品示范村,进一步凸显临安乡村运营模式“策源地”的价值和影响,综合优化和提升其对临安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正向效应”,全面形成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乡村运营模式,推动临安乡村运营经验走向全国。

四、激活非遗资源,丰富各类活动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加大机构建设。为促进我区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和水平,对列入各级项目的保护单位进行资金补助,根据临安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台《临安市文化文物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非遗专项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每年有计划有重点推进非遗重点项目。二是积极开展申报,加强载体建设。为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拓展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的渠道。截止目前,已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共89名。建成省级非遗教学传承基地3个、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非遗旅游景区3个、非遗民俗村2个、优秀非遗旅游商品3个,杭州市级教学传承基地1个、非遗旅游景区2个、非遗体验点2个、非遗民俗村3个,列入杭州市非遗民宿培育2家,建成区级传承基地26个。在各类载体建设中扩大非遗的影响力,调动项目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丰富各类活动,非遗文化惠民。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临安区非遗中心都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如:浙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图版展、浙西民俗风情展示,临安民间绘画成果展、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临安区首届传统手工技艺绝活展示。继续深入开展文化调研,重视保护、挖掘农村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资源,继续办好诸如指南红叶节、板桥香榧节、湍口馒头节、畲族文化节、太阳庙会、湍口索面节、潜川麻糍节等品牌民俗活动,为广大农村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营造农村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五、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一是依托“天目少年思政工程”,加强爱党、爱国情怀。教育局以国防教育为落脚点,提升学生规则意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临安区创新实施“天目少年思政工程”,以全社会参与、全课程融入、全链式育人为突破点,构建党委、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政教育品牌。拓展社会课堂资源,推出13条红色文化研学路线和50个思政研学实践基地,创成省市级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10个。“时代楷模”陈立群校长开讲的第一课直播观看量近40万;联动社会力量,通过组建思政教育讲师团、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思政社会实践,把各地各部门的力量汇聚起来。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二是依托军训为载体,增强学生爱国意义和国家认同感。军训包括集中军事训练和军事知识讲座两部分,集中军事训练以队列练习和内务整理为主,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引导、自我管理的作用。举办国防教育和军队光荣传统教育讲座,通过讲述军事发展壮大的历史和新时期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让学生在短暂的军训生活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强学生国防观念,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锻炼初步的军事技能、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纪律意识、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三是依托国防教育示范学校,以点带面形成辐射响应。日前,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发文认定公布了2023年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名单,临安区实验初中位列其中。学校将国防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融入课程教学中,将新生军训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做到国防教育工作与学校工作协调开展,增强国防意识,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常态化开展国防教育,把国防教育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学校把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坚持每周一举办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每学期有1节以上特色鲜明的国防教育活动课,邀请部队官兵到校进行国防教育讲座。依托本地国防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和驻军部队等优势资源,组织参观学习、拓展训练等实践活动。寻访革命先辈,结合实践活动,寻访身边的革命战士,听他们讲述革命故事。国防教育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临安区将进一步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利于强国建设的国防后备军。四是依托各类主题活动,激发爱国主义精神。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青少年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感谢对临安文旅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希望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支持!

 

承办领导: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