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08414/2024-0255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单位 | 区卫生健康局 | 发文日期 | 2024-05-29 |
杭州市临安区卫生健康局
关于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6+号提案的复函
尊敬的黄向锋、程宝华委员:
你们在杭州市临安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天目医享改革,保障基层群众“就好医”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您们对卫生健康的重视和关心。经我局与协办单位共同认真研究,现提出如下答复意见。
自2022年5月,我区开展“天目医享·乡村医疗优质共享”改革以来,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抓总、亲自部署下,在各部门通力合作下,紧紧围绕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目标,聚焦山区群众看病“四难”问题,重点打造集体检、诊疗、配药及医保结算于一体的全闭环便利化基层医疗服务新模式,系统性重塑新时代“乡村医生”,实现“小病不出村、健康有管家”目标,基本构建起“医防救”一体联动机制。2023年,又围绕“急救机制不够顺畅、急救反应不够快速、部门协调不够高效”,我们又深化改革,推进急救“临”距离改革。截至目前,累计服务群众42万余人次,已覆盖 165 个偏远山区行政村,辐射山区群众 20 余万人,有效解决了 5.8 万名 65 岁以上老人、1 万名失能半失能患者的就近看病配药难题,急救反应提速50%。改革了得到省委书记易炼红等领导批示肯定,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典型案例,连续两年荣获省改革突破奖。
今年,我们继续打造天目医享.乡村医疗优质共享3.0版“好医到家”。现已制定方案,你们所提出的建议意见也吸纳其中,相关举措正推进落实中。
一、强化政策支持方面
(一)财政保障更加完善。2024年财政预算安排基本公共卫生专项经费7136万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经费2879万元,基本公共卫生补助标准由102元提高到107元,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供了财力保障。2024年落实急救“临”距离经费1420万元,较2023年提高了906万元,确保“院前急救零距离”改革项目顺利实施。2023年起至2025年,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增效、基层医疗卫生岗位聚英留才”三大工程,设立人均6000元/年的岗位补贴,重点向偏远地区、条件艰苦、待遇偏低的基层医疗机构倾斜。
(二)医保政策扩面提质。一是省市医保改革试点有突破。去年11月成功争取省医保局IOT“刷脸”移动支付第一批改革试点,省内第一单IOT“刷脸”医保结算于今年1月29日在区第一人民医院完成,实现了医保结算服务从“卡结算”到“码结算”再到“刷脸结算”转变,极大地方便人民群众、特别是“一老一小”就医结算体验。下一步,IOT刷脸就医场景还将进一步应用到“天目医享”巡回诊疗车、120急救车等项目上。二是总额预算管理医共体下有探索。将“积极发挥医保支付杠杆作用,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持续发展”纳入2024年医疗保障工作要点,根据《省卫生计生委 省编办 省财政厅等五部门关于推进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卫发〔2018〕9号)规定,建立医共体总额预算管理机制,结合我区医共体管理实际,将医共体成员单位的医保基金使用基础指标下发各医共体牵头单位,便于医共体内部考核管理。
二、强化能力建设方面
(一)打造“智慧流动医院”2.0版,推动医疗服务从“医生上门”向“好医上门”升级。
1.升级车载设备。全区5辆巡回诊疗车开通车载会诊视频系统,20辆签约随访服务车配置包含心电、化验等功能的智能化移动诊疗包,提升诊疗能力。所有巡回车辆配置AED,提升急救能力。升级巡回车移动医保结算功能,实现“刷脸”支付。
2.升级服务团队。将省人民医院、市二医院、市中医院、红会医院等省市医院的专家纳入巡回服务团队,着力构建省市医院专家、区级医院专科医生、镇街卫生院全科医生以及村医四级医生组队巡回服务新模式。
3.升级特色服务。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及全区疾病谱,为每个村定制特色专科服务,针对性下沉医疗专家。同时试行中医、口腔、胃肠道、心理等特色专科巡回服务。
(二)优化村医队伍,推动签约服务从“签而有约”向“签而优约”升级。
1.在“招引”上发力。落实一千万人才资金用于基层人才引育和专科建设等工作。开展基层百人培养计划,全年安排100名基层医务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
2.在“培育”上使劲。采取“学校+师承”定向培养“本土乡村医生”、“巡回+带徒”实践培养“流动乡村医生”、“晋升+下沉”服务建立“专家乡村医生”举措,培育一批“正规型、专科型、亲情型”乡村医生队伍。
3.在“管理”上创新。探索乡村医生“晋升、流动、淘汰”三大机制,实施乡村医生评级分类管理,打通区级医院、卫生院、卫生室人员流动渠道,推动乡村医生择优入编,不断激发乡村医生积极性。
4.在“服务”上深化。推行一地签约、全区享用新签约服务模式,推进签约从全科向专科、从基层医疗机构向区级医院、从公立医院向民营医院拓展。推行签约医生首诊负责制,完善基层签约医生首诊与上级医院专家检查、住院“上下转诊”机制,推广应用“云检查”、“云住院”。以医共体为单位,逐步推行药品目录统一、用药规范,实现全区百姓配药“一药通”。
三、强化共建共享方面
积极加强与民政、公安、红十字会、数管等部门协作,完善“医养防救一体化服务链条”,推动群众就医从“一件事”向“一类事”升级。
一是让医养更紧密。建立与养老院“一对一”服务机制,签约服务随访车每半月1次、综合巡回诊疗车每2个月1次、移动CT车每年1次进养老院服务。拓展养老机构签约和家庭病床等服务事项,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照护等专业支持。将换药、更换导管等医疗定制服务纳入老年人“重阳分”支付范围,提升老年人养老获得感。
二是让守护更智能。打造“安居守护”平台,为特殊人群按需配置智能手环等预警设备,一旦出现心率骤变等情况,预警信息及时推送至监护人、家庭医生和网格员、120急救予以闭环处置。迭代“3D”健康档案,强化AI健康分析和“两慢病”规范管理,力争疾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三是让急救更高效。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及配套机制,全面建立以120急救中心为核心、以122指挥中心为基地的“五方”联动急救指挥中心。加密镇街急救站点建设,打造院前急救专业培训基地,规范开展医疗机构急救技能培训,全面提升院前急救专业队伍水平。推进急救知识进家庭,加强红十字持证“急救侠”培训和招募,争取更多快递小哥、外卖员加入“急救侠”队伍。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