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08879/2024-0298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天目山镇 发文日期 2024-06-26
统一编号 有效性
天目山镇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
日期:
2024-06-26 19:17
来源:
天目山镇
浏览量: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防汛防台抗旱应急机制,保证工作有序、有效进行,全面提高防汛防台抗旱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不死人、少伤人,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

2、《临安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临安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以及气象、地质等专项预案。

3、结合本镇实际。

(三)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和防、避、抢、救相结合”的原则,把保障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及时预警和转移人员。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落实防汛防台抗旱各分管领域工作职责,进行组织分工和统一指挥,统筹线面,企事业单位、各行政村分头负责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3、快速反应,有效处置。按照发生灾害时反应迅速、指挥有序、措施有效的要求,建立应急机制,落实防御和应急措施。落实“村自为战,组自为战,预警到户,责任到人”的自然灾害防御机制。

二、基本情况

天目山镇地处临安区中部,东面与太湖源镇、玲珑街道接壤,南面连接潜川镇、富阳区,西连於潜镇,北接安吉县,下辖23个行政村,408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组,总人口3.3万人。全镇地域面积241.8平方公里,全镇森林覆盖率88.4%,镇内北高南低,东高西低,西天目片为中低山深谷区地貌,藻溪片为低山丘陵宽谷盆地区。天目山镇涉及的小流域有西关溪、东关溪、正清溪、藻溪四条小流域。西关溪西源出安吉龙王山,东源出市界千亩田,会于大镜坞口。东南流入西关水库,下经庙坦,至鲍家纳西坑水;至钟家入东关溪,全长9.5公里,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东关溪自牯牛塘南流经平溪、后院,至钟家村汇西关溪,至白鹤村汇正清溪;经交口、绍鲁,于双溪口汇丰陵溪后入於潜小流域,全长36公里,流域面积116平方公里。正清溪在西天目山西麓,发源于莲花峰。流经老庵,至武山村纳西坞水;经吴家,至张庄村纳牛岭坞水;在大有村纳双清溪,月亮桥纳金坞水,于白鹤村入东关溪。全长12.4公里,流域面积34.4平方公里。

藻溪发源于玲珑街道牢山寺,东西向流至郜家纳贯坞里水,经杲村,至宋家纳赵家水,麻泥纳方塘水;至龙潭头纳竹岭坞水,于摇车桥入於潜小流域,全长28.3公里,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

天目山镇属亚热带温湿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宜人。涉及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2010mm,但在时间、空间上分配不均,各年之间及年内各月之间降水量差异较大。流域性暴雨多为4至7月上旬的梅季雨和7月中旬至9月台风暴雨。全镇范围多年平均气温15.8℃ ,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13.1℃,多年平均降雨日161天,最大风速18m/s,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日照数为1800h,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6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5%左右。

天目山镇有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3座,1万方以上山塘99座。天目山镇天目山山区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坡降大,洪水汇流时间短,突发性强,且来势凶猛,峰高量大,在日雨量大于100mm,或连续3天降雨大于200mm时,常引起山洪暴发。

三、组织体系及职责

成立镇防汛防台抗旱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叶浩然 胡孟军

副 组 长:许雄伟 帅向业 吴有亮

成    员:徐云锋 赵海峰 俞卫国 金友梅 崔 超 陈 烁 罗 璋 马洪高    吕秋菊  

职    责:

在区防指统一指挥下,负责统筹协调全镇面上防汛防台抗旱工作,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和工作举措。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7个专项小组,具体负责落实镇防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1、防汛、防台、抗旱办公室

主  任: 吴有亮

副主任: 陈炎峰

成  员: 周吕翔 俞焕华 杨  勇 于迎旦 季  军 陶利平 张  能    严  丹 苏晓欣 何海波 黄作栋 张小其 叶子健  

职  责:

(1)具体负责防汛防台抗旱办公室日常工作,及时修订完善镇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

(2)组织条线和各村开展防汛安全检查,督促各村落实防汛安全措施和隐患整改;

(3)负责汛期防汛抗旱值班工作,掌握雨情、水情、工情、灾情和防汛工作动态,当好领导参谋;

(4)负责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和调度,落实灾害信息统计上报;

(5)做好防汛会商系统和指挥中心运行维护,确保信息畅通;

(6)做好镇防指及上级交办其它工作。

2、应急救援组

组  长:帅向业 吴有亮

副组长:胡剑欢 朱益胜

成  员:天目山镇机关干部应急分队成员

职  责:做好人员转移和应急抢险工作,必要时联合公安部门依法组织实施强制性转移。

3、交通管制组

组  长:马洪高

副组长:张  能

成  员:季伟忠 蔡天海 潘琪跃

职  责:根据镇防指统一部署,会同交警部门及时在藻天线与高后线交叉口路段设置交通疏导卡点,对前往西天目片的外来游客进行劝返,并做好解释工作。

4、农村防汛防台抗旱组

组  长: 赵海峰

副组长:陶利平

成  员:各驻村组

职  责:指导督促联系村做好防汛防台抗旱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上情下达,及时掌握联村汛情动态信息和防御抢险情况,指导村里落实巡查、预警、人员转移、灾情上报工作。根据响应等级及时组织被转移群众按预定的方式 实施转移,并做好转移途中的人员安全。组织人员对水库、堤坝、涵洞、地质灾害点、在建工地等重点区域开展巡查,发现隐患第一时间上报并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5、企业防汛防台抗旱组

组  长:徐云锋 

副组长:秦于明 严  丹

组  员:陈灯应子 王文君 王根勤 俞银华 各驻村组

职  责:及时掌握汛情动态,指导辖区企业落实厂房加固、应急等各项防御措施,强化值班值守,合理安排职工上下班时间,确保企业安全。

6、信息化保障组

组  长:许雄伟

副组长:陈炎峰

组  员:苏晓欣 黄作栋

职  责:依托防灾天目子平台系统,融合预警信息、监控系统、电子围栏、高空监控、河道广播等数智系统,实现人员转移信息和灾情数据手机端与指挥大屏实时更新,搭建防汛防台一张图,为防汛防台期间科学研判提供信息化数据支撑,提升科学防灾减灾能力。

7、地质灾害防治组

组  长:赵海峰

副组长:季  军

组  员:朱益胜 徐  律 何海波 占  诚 吴舒凡 徐洪炎

职  责:做好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巡查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各村按照预案落实人员转移。

8、后勤保障组

组  长:陈  烁

副组长:周吕翔

成  员:章  婷 陈云军 王雨清

职  责:做好镇机关和其他救援人员的生活物资保障工作,负责社会舆情收集和媒体宣传报道工作。

四、预警流程

镇防指接到区防指的预警信息或监测到险情时,向事发区域村(户)或单位发出预警。一般情况是逐级预警,即镇预警→村预警(预警员或村负责人)→组预警(负责人)→户;紧急情况可以直接预警,即镇预警→组或户,情况危急时也可以同时要求村采取广播、短信、铜锣预警或通知各转移责任人上门预警,采取多种预警形式,确保预警到户。

五、应急响应

根据一般、较大、重大、特大灾害或险情分级,启动相应的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应急响应行动。

(一)一般汛情 (Ⅳ级响应)

1、应急响应标准

(1)区防指发出防汛应急四级响应。

(2)预报辖区内24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50-80(含)毫米,或48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80-120(含)毫米,或72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100-150(含)毫米,且区气象台最新预报辖区未来24小时仍有大雨或以上等线降雨,或气象台发出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或辖区单站小时雨量达30毫米。

(3)发生轻度干旱,受旱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0—30%,或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数达5000人,或连续16—30天未降雨。

2、应急响应行动

应急、防汛分管领导进岗到位,信息员进驻指挥中心,落实镇村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每日14时报告工作动态,突发灾情、险情即发即报。

3、应急响应措施

(1)落实镇村干部24小时值班值守,通知镇、村、民间救援应急分队随时待命,做好突出事件处置工作;

(2)根据气象部门提供信息,做好分析严判,对告岭、西游、武山三个重点区域应急响应实行提档升级;

(3)会同交警部门及时在藻天线与高后线交叉口路段设置交通疏导卡点,对前往西天目片的外来游客进行劝返,并做好解释工作。

(4)驻村组指导各村开展对地质灾害点、危旧房、独居老人、山塘水库等重点部位的安全巡查工作,卫星电话落实专人保管,确保通讯畅通。根据四级响应要求做好紧急人员转移工作;

(5)开放村级避灾安置点,储备必要的生活物资,随时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开放应急物资仓库,确保发电机、抽水泵等应急救援物资随时拿的出;

(6)铜锣、喇叭、手摇报警器等预警工具发放至小组长,随时做好人员转移预警发布,村灾害信息统计员及时运用防灾天目微信小程序报送人员转移、紧急事件和受灾情况。

(7)加强旱情监测和抗旱工作的宣传,密切注视旱情的发展情况,及时组织会商,研究部署抗旱工作,落实应急抗旱资金和物资,做好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二)较大汛情 (Ⅲ级响应)

1、应急响应标准

(1)区防指发出防汛应急三级响应。

(2)预报辖区内24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80-100(含)毫米,或48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120-160(含)毫米,或72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150-200(含)毫米,且区气象台最新预报辖区未来24小时仍有暴雨或以上等线降雨,或气象台发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或辖区单站小时雨量达50毫米。

(3)发生中度干旱,受旱耕地面积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0—40%,或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数达1万人,或连续30—45天未降雨。

2、应急响应行动

政府主要负责人、应急、防汛分管领导进岗到位,党委副书记、信息员常驻指挥中心,研判防汛形势,提出防御措施,落实防御工作。落实镇村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驻村组下村组织村两委开展人员转移等防御工作。每日6时、14时报告工作动态,突发灾情、险情即发即报。

3、应急响应措施

(1)落实镇村干部24小时值班值守,通知镇、村、民间救援应急分队随时待命,视情将部分应急力量派至武山、一都待命,随时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2)根据气象部门提供信息,做好分析严判,对告岭、西游、武山三个重点区域应急响应实行提档升级;

(3)会同交警部门及时在藻天线与高后线交叉口路段设置交通疏导卡点,对前往西天目片的外来游客进行劝返,并做好解释工作。

(4)驻村组下村指导各村开展对地质灾害点、危旧房、独居老人、山塘水库等重点部位的安全巡查工作,卫星电话落实专人保管,确保通讯畅通。根据三级响应要求做好紧急人员转移工作;

(5)开放村级避灾安置点,储备必要的生活物资,随时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开放应急物资仓库,确保发电机、抽水泵等应急救援物资随时拿的出;

(6)铜锣、喇叭、手摇报警器等预警工具发放至小组长,随时做好人员转移预警发布,村灾害信息统计员及时运用防灾天目微信小程序报送人员转移、紧急事件和受灾情况。

(7)加强旱情监测和抗旱工作的宣传,密切注视旱情的发展情况,及时组织会商,研究部署抗旱工作,落实应急抗旱资金和物资,做好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三)重大汛情 (Ⅱ级响应) 

1、应急响应标准

(1)区防指发出防汛应急二级响应。

(2)预报辖区内24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100-150(含)毫米,或48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160-230(含)毫米,或72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200-300(含)毫米,且区气象台最新预报辖区未来24小时仍有暴雨或以上等线降雨,或气象台发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或辖区单站小时雨量达80毫米。

(3)发生重度干旱,受旱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0—50%,或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数达1.5万人,或出现连续干旱45—60天。

2、应急响应行动

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进岗到位,党委副书记、信息员常驻指挥中心。按照预案和区防指的部署与要求,全面落实各项防御工作。全体机关干部除必要后勤保障组外,全员下村组织村两委开展工作,全力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每日6时、10时、14时报告工作动态,突发灾情、险情即发即报。

3、应急响应措施

(1)落实镇村干部24小时值班值守,通知镇、村、民间救援应急分队随时待命,将部分应急力量派至武山、一都待命,随时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2)根据气象部门提供信息,做好分析严判,对告岭、西游、武山三个重点区域应急响应实行提档升级;

(3)会同交警部门及时在藻天线与高后线交叉口路段设置交通疏导卡点,对前往西天目片的外来游客进行劝返,并做好解释工作;

(4)驻村组下村指导各村开展对地质灾害点、危旧房、独居老人、山塘水库等重点部位的安全巡查工作,卫星电话落实专人保管,确保通讯畅通。根据二级响应要求做好紧急人员转移工作;

(5)开放村级避灾安置点,储备必要的生活物资,随时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开放应急物资仓库,确保发电机、抽水泵等应急救援物资随时拿的出;

(6)铜锣、喇叭、手摇报警器等预警工具发放至小组长,随时做好人员转移预警发布,村灾害信息统计员及时运用防灾天目微信小程序报送人员转移、紧急事件和受灾情况;

(7)加强旱情监测和抗旱工作的宣传,密切注视旱情的发展情况,及时组织会商,研究部署抗旱工作,落实应急抗旱资金和物资,做好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四)特大汛情(Ⅰ级响应)

1、应急响应标准

(1)区防指发出防汛应急一级响应。

(2)预报辖区内24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150毫米,或48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230毫米,或72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300毫米,且区气象台最新预报辖区未来24小时仍有暴雨,或气象台发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3)我镇出现特大干旱,受旱耕地面积大于总耕地面积的50%,或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数超过2万人,或出现连续干旱60天以上,供水水源因干旱受到严重影响。

2、应急响应行动

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进岗到位,党委副书记、信息员常驻指挥中心。按照预案和区防指的部署与要求,全面落实各项防御工作。全体机关干部除必要后勤保障组外,全员下村组织村两委开展工作,全力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每日6时、10时、14时报告工作动态,突发灾情、险情即发即报。

3、应急响应措施

(1)落实镇村干部24小时值班值守,通知镇、村、民间救援应急分队随时待命,将部分应急力量派至武山、一都待命,随时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2)根据气象部门提供信息,做好分析严判,对告岭东关、西游西关、武山老庵三个重点区域人员落实人员应转尽转;

(3)会同交警部门及时在藻天线与高后线交叉口路段设置交通疏导卡点,对前往西天目片的外来游客进行劝返,并做好解释工作。

(4)驻村组下村指导各村开展对地质灾害点、危旧房、独居老人、山塘水库等重点部位的安全巡查工作,卫星电话落实专人保管,确保通讯畅通。根据一级响应要求做好紧急人员转移工作;

(5)开放村级避灾安置点,储备必要的生活物资,随时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开放应急物资仓库,确保发电机、抽水泵等应急救援物资随时拿的出;

(6)铜锣、喇叭、手摇报警器等预警工具发放至小组长,随时做好人员转移预警发布,村灾害信息统计员及时运用防灾天目微信小程序报送人员转移、紧急事件和受灾情况。

(7)加强旱情监测和抗旱工作的宣传,密切注视旱情的发展情况,及时组织会商,研究部署抗旱工作,落实应急抗旱资金和物资,做好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五)应急结束

根据降雨、地质次生灾害、灾情等对辖区的影响程度,或者上级防汛部门宣布应急结束,镇政府作出宣布全镇或部分行政村应急结束。

六、灾后工作

(一)抢险救灾

1、镇政府及时召开抢险救灾工作会议,部署灾后救灾工作。

2、镇政府成立临时救灾工作组,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恢复灾区供水、供电、交通、通讯、主要水毁工程及水毁田地,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等工作。

(二)善后工作

镇政府会同有关部门慰问受灾群众;协助做好卫生防疫、治安维护、救灾捐赠等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恢复生产工作,以及灾情核实统计上报等工作。

七、附则

(一)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镇政府组织编制,报区防指审核后实施,并在每年主汛期前修改完善到位。

(二)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生效。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索引号 002508879/2024-02980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天目山镇
发文日期 2024-06-26
天目山镇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
发布时间:2024-06-26
信息来源: 天目山镇
浏览量: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防汛防台抗旱应急机制,保证工作有序、有效进行,全面提高防汛防台抗旱应急处置能力,确保不死人、少伤人,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浙江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

2、《临安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临安区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以及气象、地质等专项预案。

3、结合本镇实际。

(三)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和防、避、抢、救相结合”的原则,把保障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及时预警和转移人员。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机制,落实防汛防台抗旱各分管领域工作职责,进行组织分工和统一指挥,统筹线面,企事业单位、各行政村分头负责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3、快速反应,有效处置。按照发生灾害时反应迅速、指挥有序、措施有效的要求,建立应急机制,落实防御和应急措施。落实“村自为战,组自为战,预警到户,责任到人”的自然灾害防御机制。

二、基本情况

天目山镇地处临安区中部,东面与太湖源镇、玲珑街道接壤,南面连接潜川镇、富阳区,西连於潜镇,北接安吉县,下辖23个行政村,408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组,总人口3.3万人。全镇地域面积241.8平方公里,全镇森林覆盖率88.4%,镇内北高南低,东高西低,西天目片为中低山深谷区地貌,藻溪片为低山丘陵宽谷盆地区。天目山镇涉及的小流域有西关溪、东关溪、正清溪、藻溪四条小流域。西关溪西源出安吉龙王山,东源出市界千亩田,会于大镜坞口。东南流入西关水库,下经庙坦,至鲍家纳西坑水;至钟家入东关溪,全长9.5公里,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东关溪自牯牛塘南流经平溪、后院,至钟家村汇西关溪,至白鹤村汇正清溪;经交口、绍鲁,于双溪口汇丰陵溪后入於潜小流域,全长36公里,流域面积116平方公里。正清溪在西天目山西麓,发源于莲花峰。流经老庵,至武山村纳西坞水;经吴家,至张庄村纳牛岭坞水;在大有村纳双清溪,月亮桥纳金坞水,于白鹤村入东关溪。全长12.4公里,流域面积34.4平方公里。

藻溪发源于玲珑街道牢山寺,东西向流至郜家纳贯坞里水,经杲村,至宋家纳赵家水,麻泥纳方塘水;至龙潭头纳竹岭坞水,于摇车桥入於潜小流域,全长28.3公里,流域面积113平方公里。

天目山镇属亚热带温湿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宜人。涉及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2010mm,但在时间、空间上分配不均,各年之间及年内各月之间降水量差异较大。流域性暴雨多为4至7月上旬的梅季雨和7月中旬至9月台风暴雨。全镇范围多年平均气温15.8℃ ,极端最高气温41℃,极端最低气温-13.1℃,多年平均降雨日161天,最大风速18m/s,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日照数为1800h,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6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5%左右。

天目山镇有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3座,1万方以上山塘99座。天目山镇天目山山区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坡降大,洪水汇流时间短,突发性强,且来势凶猛,峰高量大,在日雨量大于100mm,或连续3天降雨大于200mm时,常引起山洪暴发。

三、组织体系及职责

成立镇防汛防台抗旱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叶浩然 胡孟军

副 组 长:许雄伟 帅向业 吴有亮

成    员:徐云锋 赵海峰 俞卫国 金友梅 崔 超 陈 烁 罗 璋 马洪高    吕秋菊  

职    责:

在区防指统一指挥下,负责统筹协调全镇面上防汛防台抗旱工作,完善相关应急预案和工作举措。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7个专项小组,具体负责落实镇防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1、防汛、防台、抗旱办公室

主  任: 吴有亮

副主任: 陈炎峰

成  员: 周吕翔 俞焕华 杨  勇 于迎旦 季  军 陶利平 张  能    严  丹 苏晓欣 何海波 黄作栋 张小其 叶子健  

职  责:

(1)具体负责防汛防台抗旱办公室日常工作,及时修订完善镇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

(2)组织条线和各村开展防汛安全检查,督促各村落实防汛安全措施和隐患整改;

(3)负责汛期防汛抗旱值班工作,掌握雨情、水情、工情、灾情和防汛工作动态,当好领导参谋;

(4)负责防汛抗旱物资储备、管理和调度,落实灾害信息统计上报;

(5)做好防汛会商系统和指挥中心运行维护,确保信息畅通;

(6)做好镇防指及上级交办其它工作。

2、应急救援组

组  长:帅向业 吴有亮

副组长:胡剑欢 朱益胜

成  员:天目山镇机关干部应急分队成员

职  责:做好人员转移和应急抢险工作,必要时联合公安部门依法组织实施强制性转移。

3、交通管制组

组  长:马洪高

副组长:张  能

成  员:季伟忠 蔡天海 潘琪跃

职  责:根据镇防指统一部署,会同交警部门及时在藻天线与高后线交叉口路段设置交通疏导卡点,对前往西天目片的外来游客进行劝返,并做好解释工作。

4、农村防汛防台抗旱组

组  长: 赵海峰

副组长:陶利平

成  员:各驻村组

职  责:指导督促联系村做好防汛防台抗旱各项准备工作,做好上情下达,及时掌握联村汛情动态信息和防御抢险情况,指导村里落实巡查、预警、人员转移、灾情上报工作。根据响应等级及时组织被转移群众按预定的方式 实施转移,并做好转移途中的人员安全。组织人员对水库、堤坝、涵洞、地质灾害点、在建工地等重点区域开展巡查,发现隐患第一时间上报并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5、企业防汛防台抗旱组

组  长:徐云锋 

副组长:秦于明 严  丹

组  员:陈灯应子 王文君 王根勤 俞银华 各驻村组

职  责:及时掌握汛情动态,指导辖区企业落实厂房加固、应急等各项防御措施,强化值班值守,合理安排职工上下班时间,确保企业安全。

6、信息化保障组

组  长:许雄伟

副组长:陈炎峰

组  员:苏晓欣 黄作栋

职  责:依托防灾天目子平台系统,融合预警信息、监控系统、电子围栏、高空监控、河道广播等数智系统,实现人员转移信息和灾情数据手机端与指挥大屏实时更新,搭建防汛防台一张图,为防汛防台期间科学研判提供信息化数据支撑,提升科学防灾减灾能力。

7、地质灾害防治组

组  长:赵海峰

副组长:季  军

组  员:朱益胜 徐  律 何海波 占  诚 吴舒凡 徐洪炎

职  责:做好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的监测和巡查工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各村按照预案落实人员转移。

8、后勤保障组

组  长:陈  烁

副组长:周吕翔

成  员:章  婷 陈云军 王雨清

职  责:做好镇机关和其他救援人员的生活物资保障工作,负责社会舆情收集和媒体宣传报道工作。

四、预警流程

镇防指接到区防指的预警信息或监测到险情时,向事发区域村(户)或单位发出预警。一般情况是逐级预警,即镇预警→村预警(预警员或村负责人)→组预警(负责人)→户;紧急情况可以直接预警,即镇预警→组或户,情况危急时也可以同时要求村采取广播、短信、铜锣预警或通知各转移责任人上门预警,采取多种预警形式,确保预警到户。

五、应急响应

根据一般、较大、重大、特大灾害或险情分级,启动相应的Ⅳ级、Ⅲ级Ⅱ级、Ⅰ级应急响应行动。

(一)一般汛情 (Ⅳ级响应)

1、应急响应标准

(1)区防指发出防汛应急四级响应。

(2)预报辖区内24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50-80(含)毫米,或48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80-120(含)毫米,或72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100-150(含)毫米,且区气象台最新预报辖区未来24小时仍有大雨或以上等线降雨,或气象台发出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或辖区单站小时雨量达30毫米。

(3)发生轻度干旱,受旱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0—30%,或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数达5000人,或连续16—30天未降雨。

2、应急响应行动

应急、防汛分管领导进岗到位,信息员进驻指挥中心,落实镇村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每日14时报告工作动态,突发灾情、险情即发即报。

3、应急响应措施

(1)落实镇村干部24小时值班值守,通知镇、村、民间救援应急分队随时待命,做好突出事件处置工作;

(2)根据气象部门提供信息,做好分析严判,对告岭、西游、武山三个重点区域应急响应实行提档升级;

(3)会同交警部门及时在藻天线与高后线交叉口路段设置交通疏导卡点,对前往西天目片的外来游客进行劝返,并做好解释工作。

(4)驻村组指导各村开展对地质灾害点、危旧房、独居老人、山塘水库等重点部位的安全巡查工作,卫星电话落实专人保管,确保通讯畅通。根据四级响应要求做好紧急人员转移工作;

(5)开放村级避灾安置点,储备必要的生活物资,随时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开放应急物资仓库,确保发电机、抽水泵等应急救援物资随时拿的出;

(6)铜锣、喇叭、手摇报警器等预警工具发放至小组长,随时做好人员转移预警发布,村灾害信息统计员及时运用防灾天目微信小程序报送人员转移、紧急事件和受灾情况。

(7)加强旱情监测和抗旱工作的宣传,密切注视旱情的发展情况,及时组织会商,研究部署抗旱工作,落实应急抗旱资金和物资,做好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二)较大汛情 (Ⅲ级响应)

1、应急响应标准

(1)区防指发出防汛应急三级响应。

(2)预报辖区内24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80-100(含)毫米,或48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120-160(含)毫米,或72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150-200(含)毫米,且区气象台最新预报辖区未来24小时仍有暴雨或以上等线降雨,或气象台发出暴雨黄色预警信号,或辖区单站小时雨量达50毫米。

(3)发生中度干旱,受旱耕地面积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30—40%,或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数达1万人,或连续30—45天未降雨。

2、应急响应行动

政府主要负责人、应急、防汛分管领导进岗到位,党委副书记、信息员常驻指挥中心,研判防汛形势,提出防御措施,落实防御工作。落实镇村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驻村组下村组织村两委开展人员转移等防御工作。每日6时、14时报告工作动态,突发灾情、险情即发即报。

3、应急响应措施

(1)落实镇村干部24小时值班值守,通知镇、村、民间救援应急分队随时待命,视情将部分应急力量派至武山、一都待命,随时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2)根据气象部门提供信息,做好分析严判,对告岭、西游、武山三个重点区域应急响应实行提档升级;

(3)会同交警部门及时在藻天线与高后线交叉口路段设置交通疏导卡点,对前往西天目片的外来游客进行劝返,并做好解释工作。

(4)驻村组下村指导各村开展对地质灾害点、危旧房、独居老人、山塘水库等重点部位的安全巡查工作,卫星电话落实专人保管,确保通讯畅通。根据三级响应要求做好紧急人员转移工作;

(5)开放村级避灾安置点,储备必要的生活物资,随时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开放应急物资仓库,确保发电机、抽水泵等应急救援物资随时拿的出;

(6)铜锣、喇叭、手摇报警器等预警工具发放至小组长,随时做好人员转移预警发布,村灾害信息统计员及时运用防灾天目微信小程序报送人员转移、紧急事件和受灾情况。

(7)加强旱情监测和抗旱工作的宣传,密切注视旱情的发展情况,及时组织会商,研究部署抗旱工作,落实应急抗旱资金和物资,做好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三)重大汛情 (Ⅱ级响应) 

1、应急响应标准

(1)区防指发出防汛应急二级响应。

(2)预报辖区内24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100-150(含)毫米,或48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160-230(含)毫米,或72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200-300(含)毫米,且区气象台最新预报辖区未来24小时仍有暴雨或以上等线降雨,或气象台发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或辖区单站小时雨量达80毫米。

(3)发生重度干旱,受旱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0—50%,或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数达1.5万人,或出现连续干旱45—60天。

2、应急响应行动

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进岗到位,党委副书记、信息员常驻指挥中心。按照预案和区防指的部署与要求,全面落实各项防御工作。全体机关干部除必要后勤保障组外,全员下村组织村两委开展工作,全力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每日6时、10时、14时报告工作动态,突发灾情、险情即发即报。

3、应急响应措施

(1)落实镇村干部24小时值班值守,通知镇、村、民间救援应急分队随时待命,将部分应急力量派至武山、一都待命,随时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2)根据气象部门提供信息,做好分析严判,对告岭、西游、武山三个重点区域应急响应实行提档升级;

(3)会同交警部门及时在藻天线与高后线交叉口路段设置交通疏导卡点,对前往西天目片的外来游客进行劝返,并做好解释工作;

(4)驻村组下村指导各村开展对地质灾害点、危旧房、独居老人、山塘水库等重点部位的安全巡查工作,卫星电话落实专人保管,确保通讯畅通。根据二级响应要求做好紧急人员转移工作;

(5)开放村级避灾安置点,储备必要的生活物资,随时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开放应急物资仓库,确保发电机、抽水泵等应急救援物资随时拿的出;

(6)铜锣、喇叭、手摇报警器等预警工具发放至小组长,随时做好人员转移预警发布,村灾害信息统计员及时运用防灾天目微信小程序报送人员转移、紧急事件和受灾情况;

(7)加强旱情监测和抗旱工作的宣传,密切注视旱情的发展情况,及时组织会商,研究部署抗旱工作,落实应急抗旱资金和物资,做好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四)特大汛情(Ⅰ级响应)

1、应急响应标准

(1)区防指发出防汛应急一级响应。

(2)预报辖区内24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150毫米,或48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230毫米,或72小时滑动累计面雨量超过300毫米,且区气象台最新预报辖区未来24小时仍有暴雨,或气象台发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3)我镇出现特大干旱,受旱耕地面积大于总耕地面积的50%,或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数超过2万人,或出现连续干旱60天以上,供水水源因干旱受到严重影响。

2、应急响应行动

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进岗到位,党委副书记、信息员常驻指挥中心。按照预案和区防指的部署与要求,全面落实各项防御工作。全体机关干部除必要后勤保障组外,全员下村组织村两委开展工作,全力组织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每日6时、10时、14时报告工作动态,突发灾情、险情即发即报。

3、应急响应措施

(1)落实镇村干部24小时值班值守,通知镇、村、民间救援应急分队随时待命,将部分应急力量派至武山、一都待命,随时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2)根据气象部门提供信息,做好分析严判,对告岭东关、西游西关、武山老庵三个重点区域人员落实人员应转尽转;

(3)会同交警部门及时在藻天线与高后线交叉口路段设置交通疏导卡点,对前往西天目片的外来游客进行劝返,并做好解释工作。

(4)驻村组下村指导各村开展对地质灾害点、危旧房、独居老人、山塘水库等重点部位的安全巡查工作,卫星电话落实专人保管,确保通讯畅通。根据一级响应要求做好紧急人员转移工作;

(5)开放村级避灾安置点,储备必要的生活物资,随时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开放应急物资仓库,确保发电机、抽水泵等应急救援物资随时拿的出;

(6)铜锣、喇叭、手摇报警器等预警工具发放至小组长,随时做好人员转移预警发布,村灾害信息统计员及时运用防灾天目微信小程序报送人员转移、紧急事件和受灾情况。

(7)加强旱情监测和抗旱工作的宣传,密切注视旱情的发展情况,及时组织会商,研究部署抗旱工作,落实应急抗旱资金和物资,做好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五)应急结束

根据降雨、地质次生灾害、灾情等对辖区的影响程度,或者上级防汛部门宣布应急结束,镇政府作出宣布全镇或部分行政村应急结束。

六、灾后工作

(一)抢险救灾

1、镇政府及时召开抢险救灾工作会议,部署灾后救灾工作。

2、镇政府成立临时救灾工作组,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恢复灾区供水、供电、交通、通讯、主要水毁工程及水毁田地,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等工作。

(二)善后工作

镇政府会同有关部门慰问受灾群众;协助做好卫生防疫、治安维护、救灾捐赠等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恢复生产工作,以及灾情核实统计上报等工作。

七、附则

(一)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镇政府组织编制,报区防指审核后实施,并在每年主汛期前修改完善到位。

(二)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