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08369/2024-0307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4-07-02
统一编号 有效性
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55号提案答复的函
日期:
2024-07-02 16:28
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

尊敬的何丽英委员:

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55号《关于打造高价值临安特色农林产业集群推动我区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由区政府交我局主办,科技局、经信局协办,办理意见如下:

临安是传统的农业大区,立足“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地貌、紧邻大都市的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坚持以适度规模经营和全产业链发展为导向,农业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东竹西果中畜牧”为主导,山地蔬菜、精品水果、优质茶叶等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近年来,先后创成太湖源省级现代农业园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太阳省级特色农业强镇,板桥和太阳先后被列入板桥省级现代农业园、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名单,获得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称号,品牌知名度不断打响。先后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机械化、数智化水平显著提升。

1.加强政策引导扶持。2022年,区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临政函〔2022〕38号),涉及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提高加工运销能力、促进三产融合升级、鼓励农业创业创新、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落实农业保障措施等八个方面27条,旨在通过落实上述8个方面的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业产业链,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政策实施,夯实国家和省市现代农业园创建基础,为打造保供有力、经济高效、绿色生态、数智领先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临安样板”打下坚实基础。该政策有效期至2024年底,目前下一轮政策修订,已提上日程,重点将对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产业化予以扶持。此外,目前今明两年重点实施的国家产业集群有3个,分别是:浙北湖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浙系畜禽产业集聚区项目、浙江省食用菌产业集群项目。

2.推进全产业链整合。农林产业是民生产业,是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产业,我区农林产业中坚果炒货已经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区现有坚果炒货加工企业超过200家,是两昌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为支持产业发展,2023年,区经信局牵头组织申报国家级临安区山核桃传统优势食品产区,为培育好临安山核桃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坚果炒货特色食品产业争取上级支持。我局也积极项目资金开展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建设、布局,目前东部有板桥镇杭州锦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部有天目山镇浙江天目粮仓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太阳镇杭州临安锦来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家主体实施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同时锦北街道正在实施的以本地竹笋为原材料的中央厨房预制菜项目,并开展订单农业5000亩,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延长了我区竹产业全产业链。

3.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2024年,区科技局积极开展区本级农业与社会发展项目、农业与社会发展科研引导项目、杭州市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点项目、“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等各类科技项目申报,目前共征集到项目35项。这些项目重点支持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科研攻关,促进完善技术和项目储备,协同推进农业产业技术研究和成果示范,推动科技创新。同时,区科技局通过发放创新券,从政策上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等科研单位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并通过“科技特派员之家”这个平台,举办农业类科技成果推介会,为我区农业科技企业和院校搭建桥梁。鼓励企业联合院校围绕绿色制造、农机装备等重点,实施技术攻坚行动,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4.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天目山宝”是临安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3年实现品牌销售额8000万元,带动销售2.5亿元,“天目山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2023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2024年,我们将围绕“做大天目山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要求,以“亮特色、抓创新、上规模、拓市场”为重点,打造“天目山宝”临安优质农产品代名词。重点做好品牌和商标的保护、新媒体宣传、标准体系建设,以及产销对接

5.加强农产品市场推广。区经信局积极支持坚果炒货企业通过参加展会等产品推广活动打响临安坚果品牌。鼓励坚果炒货企业组团参加糖酒会、宁波食博会等产业重点展会,并给予组团参展补助。通过向产业协会购买服务支持临安区食品协会和坚果炒货协会组织企业开展产品推广活动和品牌宣传活动。区供销总社持续拓展农产品经营业务,以农产品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为导向,在以政府机关、中小学校、国有企业食堂为重点食材配送的基础上,探索私营企业、居民家庭的配送业务,通过展示展销、净菜配送、团购服务、福利发放等形式扩大销售渠道。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洽谈等,助力本地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6.加强农林生态保护。自山核桃生态化治理工作开展以来,至今已完成“退果还林”2.15万亩;推广实施山核桃生态化经营技术,累计建成“山核桃+珍贵树种”等多种混交林、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等规模生态化经营示范基地100余个;规模流转1.7万亩,实施山核桃林下秋冬覆绿工程8万亩,全区累计应用张网面积9万余亩。2024年,我局将持续推动山核桃生态化治理工程,探索小林变大林经营体制,培育以家庭林(农)场、林(农)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的职业林农,建立适度规模生态经营示范基地,加强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深挖山林经济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林下养殖等生态循环山林立体经济。

7.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林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我局2024年将继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培训人次超千人。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区“两进两回”乡村产业人才补助政策,修订农创客培育政策。继续实施“强村公司”经营模式,临安区从2019年开始累计成立了147家强村公司,经过优胜劣汰,目前剩余144家,覆盖215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覆盖面达72%,其中,整镇组建5家,多村组建7家,单村独建132家。近年来,我区强村公司积极探索与多元主体合作,围绕土地流转、物业管理、农旅融合、品牌建设、社会化服务等开展业务,我局每年组织对强村公司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今年还将组织强村公司工作人员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培训,掌握公司运营基础知识,规避公司运营风险。  

8.强化金融信贷担保支农。近年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坚持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到服务乡村振兴、民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推出“新农贷”等低利率贷款产品,帮助新农人解决创业初期融资难问题,超过80%的新农人受惠。下一步,临安将继续实施金融支农、农业政策性保险补贴、基层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等补贴政策。我区目前共有20种农业政策性保险,2022-2023年农业政策性保险共投入6500余万元,其中区级补贴2848余万元;两年共计发放政策性农业信贷2.753亿元,2024年预计发放1.2亿元,2024年计划安排基层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补助100万元,用于金融信贷支农。

9.发挥产业联盟带动作用。2021年,由杭州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杭州临安桃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杭州临安区湍口山核桃专业合作社等9家单位联合发起的“浙江临安山核桃产业化联合体”正式成立,旨在增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能力,提高农民合作社合作纽带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联合生产经营水平,对引导临安山核桃产业布局,推动临安山核桃产业建设以及技术创新体系与生态,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临安山核桃产业农合联成立正式成立,临安农商银行对山核桃产业农合联授信100亿元,支持山核桃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助力山核桃产业做大做强。下一步将发挥这两大产业联盟作用,促进我区山核桃这一共富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10.引入国有平台参与建设。近两年,国有平台积极参与临安农业产业发展,临安新锦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杭州临安青丰农业有限公司参与实施杭州市现代农业大项目—龙岗“浙西雪乡”蔬菜标准地改革项目,总投资6700万;同时还与民营企业合作实施板桥蔬菜工厂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65亿元,并参与浙江食用菌集群建设项目。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我区国有平台在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我局将在充分考虑全区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国有资本参与我区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合理运营,助推我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11.强化数字农业建设。近三年来,着力打造“山核桃产业大脑”,织就“天目云农”一张网。在生产过程数字化管控方面,建成13个山核桃数字赋能示范基地,对山核桃实现“及早发现、数字预警、联动处理”的病虫害防治闭环,提高防治效率。在加工销售数字化分析方面,通过浙食链、浙农码等大数据平台,监测山核桃原料和加工品质,利用电商大数据和消费者画像数据,直观地掌握各地销量情况、地区口味偏好等信息,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营销、精准加工。在服务需求数字化方面,开发“临农一件事”,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助力山核桃全产业链增收4亿元以上。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山核桃产业大脑数字赋能应用,为山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带农促富提供数字化支撑。

12.发挥“临碳”数智大脑作用。2022年,区发改局和供电公司以天目“临碳”数智大脑能源大数据中心应用平台为载体,合作打造了全省首个“碳汇监测”特色应用场景。该应用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精准摸排全区碳汇家底。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全面开展临安全区域森林植被(含竹林)碳储量、森林二氧化碳年吸收量的调查、监测与测算分析工作。在摸清森林碳汇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农地、草地、湿地的碳储量和碳吸收量核算。二是科学分析全区碳汇存量。利用摸排数据开展临安森林碳汇资源的专题研究,对临安森林碳汇量进行全面测算;经测算临安区森林总二氧化碳年吸收量为173万吨,CCER减排量为63万吨,中和碳汇量为237万吨;编制完成《临安区森林植被碳汇调查测算报告》和精确到村级的森林碳汇分布图。三是合理预测全区碳汇潜力。开发天目“临碳”数智大脑碳汇监测场景,利用各林种面积、林地总面积、植被碳储量、单位面积植被碳储量等数据以及二氧化碳年吸收量、单位面积二氧化碳年吸收量、CCER减排量、中和碳储量等指标,对未来临安区5年、10年、30年的碳汇量进行预测,为我区农业产业挖掘碳汇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我区实现高质量增汇,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


承办领导:王向荣              

承 办 人:姚海峰

联系电话:89540872 


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索引号 002508369/2024-03078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4-07-02
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55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4-07-02
信息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

尊敬的何丽英委员:

区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55号《关于打造高价值临安特色农林产业集群推动我区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由区政府交我局主办,科技局、经信局协办,办理意见如下:

临安是传统的农业大区,立足“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地貌、紧邻大都市的区位优势以及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坚持以适度规模经营和全产业链发展为导向,农业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东竹西果中畜牧”为主导,山地蔬菜、精品水果、优质茶叶等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近年来,先后创成太湖源省级现代农业园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太阳省级特色农业强镇,板桥和太阳先后被列入板桥省级现代农业园、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名单,获得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称号,品牌知名度不断打响。先后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机械化、数智化水平显著提升。

1.加强政策引导扶持。2022年,区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临政函〔2022〕38号),涉及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提高加工运销能力、促进三产融合升级、鼓励农业创业创新、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落实农业保障措施等八个方面27条,旨在通过落实上述8个方面的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业产业链,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政策实施,夯实国家和省市现代农业园创建基础,为打造保供有力、经济高效、绿色生态、数智领先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临安样板”打下坚实基础。该政策有效期至2024年底,目前下一轮政策修订,已提上日程,重点将对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产业化予以扶持。此外,目前今明两年重点实施的国家产业集群有3个,分别是:浙北湖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浙系畜禽产业集聚区项目、浙江省食用菌产业集群项目。

2.推进全产业链整合。农林产业是民生产业,是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产业,我区农林产业中坚果炒货已经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条,我区现有坚果炒货加工企业超过200家,是两昌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为支持产业发展,2023年,区经信局牵头组织申报国家级临安区山核桃传统优势食品产区,为培育好临安山核桃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坚果炒货特色食品产业争取上级支持。我局也积极项目资金开展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建设、布局,目前东部有板桥镇杭州锦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中部有天目山镇浙江天目粮仓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太阳镇杭州临安锦来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家主体实施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同时锦北街道正在实施的以本地竹笋为原材料的中央厨房预制菜项目,并开展订单农业5000亩,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进一步延长了我区竹产业全产业链。

3.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2024年,区科技局积极开展区本级农业与社会发展项目、农业与社会发展科研引导项目、杭州市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点项目、“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等各类科技项目申报,目前共征集到项目35项。这些项目重点支持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现代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科研攻关,促进完善技术和项目储备,协同推进农业产业技术研究和成果示范,推动科技创新。同时,区科技局通过发放创新券,从政策上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等科研单位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并通过“科技特派员之家”这个平台,举办农业类科技成果推介会,为我区农业科技企业和院校搭建桥梁。鼓励企业联合院校围绕绿色制造、农机装备等重点,实施技术攻坚行动,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4.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天目山宝”是临安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3年实现品牌销售额8000万元,带动销售2.5亿元,“天目山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2023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2024年,我们将围绕“做大天目山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要求,以“亮特色、抓创新、上规模、拓市场”为重点,打造“天目山宝”临安优质农产品代名词。重点做好品牌和商标的保护、新媒体宣传、标准体系建设,以及产销对接

5.加强农产品市场推广。区经信局积极支持坚果炒货企业通过参加展会等产品推广活动打响临安坚果品牌。鼓励坚果炒货企业组团参加糖酒会、宁波食博会等产业重点展会,并给予组团参展补助。通过向产业协会购买服务支持临安区食品协会和坚果炒货协会组织企业开展产品推广活动和品牌宣传活动。区供销总社持续拓展农产品经营业务,以农产品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为导向,在以政府机关、中小学校、国有企业食堂为重点食材配送的基础上,探索私营企业、居民家庭的配送业务,通过展示展销、净菜配送、团购服务、福利发放等形式扩大销售渠道。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洽谈等,助力本地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6.加强农林生态保护。自山核桃生态化治理工作开展以来,至今已完成“退果还林”2.15万亩;推广实施山核桃生态化经营技术,累计建成“山核桃+珍贵树种”等多种混交林、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等规模生态化经营示范基地100余个;规模流转1.7万亩,实施山核桃林下秋冬覆绿工程8万亩,全区累计应用张网面积9万余亩。2024年,我局将持续推动山核桃生态化治理工程,探索小林变大林经营体制,培育以家庭林(农)场、林(农)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主的职业林农,建立适度规模生态经营示范基地,加强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深挖山林经济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林下养殖等生态循环山林立体经济。

7.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林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我局2024年将继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培训人次超千人。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区“两进两回”乡村产业人才补助政策,修订农创客培育政策。继续实施“强村公司”经营模式,临安区从2019年开始累计成立了147家强村公司,经过优胜劣汰,目前剩余144家,覆盖215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覆盖面达72%,其中,整镇组建5家,多村组建7家,单村独建132家。近年来,我区强村公司积极探索与多元主体合作,围绕土地流转、物业管理、农旅融合、品牌建设、社会化服务等开展业务,我局每年组织对强村公司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今年还将组织强村公司工作人员对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培训,掌握公司运营基础知识,规避公司运营风险。  

8.强化金融信贷担保支农。近年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坚持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到服务乡村振兴、民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推出“新农贷”等低利率贷款产品,帮助新农人解决创业初期融资难问题,超过80%的新农人受惠。下一步,临安将继续实施金融支农、农业政策性保险补贴、基层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等补贴政策。我区目前共有20种农业政策性保险,2022-2023年农业政策性保险共投入6500余万元,其中区级补贴2848余万元;两年共计发放政策性农业信贷2.753亿元,2024年预计发放1.2亿元,2024年计划安排基层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补助100万元,用于金融信贷支农。

9.发挥产业联盟带动作用。2021年,由杭州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杭州临安桃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杭州临安区湍口山核桃专业合作社等9家单位联合发起的“浙江临安山核桃产业化联合体”正式成立,旨在增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能力,提高农民合作社合作纽带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联合生产经营水平,对引导临安山核桃产业布局,推动临安山核桃产业建设以及技术创新体系与生态,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发展。2023年,临安山核桃产业农合联成立正式成立,临安农商银行对山核桃产业农合联授信100亿元,支持山核桃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助力山核桃产业做大做强。下一步将发挥这两大产业联盟作用,促进我区山核桃这一共富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10.引入国有平台参与建设。近两年,国有平台积极参与临安农业产业发展,临安新锦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杭州临安青丰农业有限公司参与实施杭州市现代农业大项目—龙岗“浙西雪乡”蔬菜标准地改革项目,总投资6700万;同时还与民营企业合作实施板桥蔬菜工厂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65亿元,并参与浙江食用菌集群建设项目。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我区国有平台在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我局将在充分考虑全区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国有资本参与我区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合理运营,助推我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11.强化数字农业建设。近三年来,着力打造“山核桃产业大脑”,织就“天目云农”一张网。在生产过程数字化管控方面,建成13个山核桃数字赋能示范基地,对山核桃实现“及早发现、数字预警、联动处理”的病虫害防治闭环,提高防治效率。在加工销售数字化分析方面,通过浙食链、浙农码等大数据平台,监测山核桃原料和加工品质,利用电商大数据和消费者画像数据,直观地掌握各地销量情况、地区口味偏好等信息,帮助企业实现精准营销、精准加工。在服务需求数字化方面,开发“临农一件事”,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助力山核桃全产业链增收4亿元以上。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山核桃产业大脑数字赋能应用,为山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带农促富提供数字化支撑。

12.发挥“临碳”数智大脑作用。2022年,区发改局和供电公司以天目“临碳”数智大脑能源大数据中心应用平台为载体,合作打造了全省首个“碳汇监测”特色应用场景。该应用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精准摸排全区碳汇家底。联合浙江农林大学全面开展临安全区域森林植被(含竹林)碳储量、森林二氧化碳年吸收量的调查、监测与测算分析工作。在摸清森林碳汇的基础上逐步扩展到农地、草地、湿地的碳储量和碳吸收量核算。二是科学分析全区碳汇存量。利用摸排数据开展临安森林碳汇资源的专题研究,对临安森林碳汇量进行全面测算;经测算临安区森林总二氧化碳年吸收量为173万吨,CCER减排量为63万吨,中和碳汇量为237万吨;编制完成《临安区森林植被碳汇调查测算报告》和精确到村级的森林碳汇分布图。三是合理预测全区碳汇潜力。开发天目“临碳”数智大脑碳汇监测场景,利用各林种面积、林地总面积、植被碳储量、单位面积植被碳储量等数据以及二氧化碳年吸收量、单位面积二氧化碳年吸收量、CCER减排量、中和碳储量等指标,对未来临安区5年、10年、30年的碳汇量进行预测,为我区农业产业挖掘碳汇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我区实现高质量增汇,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撑。


承办领导:王向荣              

承 办 人:姚海峰

联系电话:89540872 


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