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08369/2024-0308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单位 | 区农业农村局 | 发文日期 | 2024-07-02 |
郭胜利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助推我区竹产业转型”的建议提案,已由区政府交我局办理。您的提案给我们今后的竹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非常感谢您对竹产业的关心与关注,我们也非常的希望竹产业能够得到更加健康发展,现就您的提案作如下答复:
一、关于“加强规划引导,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面
面对毛竹材价格长期处于历史低位、农田“两非”整治及今年雷笋价格断崖式下降的不利竹产业发展的局面,目前急需通过区内外全面深入调研,编制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为政府提振竹产业发展精准施策提供决策依据和方案。为加快毛竹产业发展,目前已完成板桥镇桃源村和玲珑街道崂山村毛竹初加工分解点,但距离完全消纳全区毛竹分解还有很大差距,还应进一步合理布局建设毛竹初加工分解点。
100万亩竹林连接着10多万竹农的增收,临安竹笋竹材加工能力的巨大缺口严重影响了竹农的增收步伐,同时“竹(笋)贱伤农”极大影响了农民的竹林培育积极性,竹林大面积荒芜衰败导致森林生态功能降低。我局不断努力争取,希望从竹农增收、维持竹林生态功能出发,为建设竹产业加工集聚区提供最低限度的土地指标,以提升二、三产加工销售能力,促进竹林的生产经营水平。
二、关于“加大竹产业经营体制深化改革力度”方面
我区多次前往安吉学习了解,安吉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利用绿色金融从几大国有银行授信获得巨额资金,政府支付租金收购毛竹林经营权模式广受关注。但碍于我区资源、政策、资金实际,此模式无法在我区推动实施。目前我区登记在册的竹笋专业合作社有一、二百家,但鲜有正常发挥作用的合作社。以村集体组织、强村富民公司为主体跨乡镇、村域流转或合作经营竹林,组建股份制毛竹专业合作社是容易的,但在现阶段以村里现有的人才资源、管理能力和资金实力几无可能实现合作社的正常运转。当前工作中对培育承包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组织、营林企业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缺乏必要的抓手,我们将争取政策扶持经营主体扩大规模,加快推进竹林流转和统一管理。
三、关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目前我区毛竹林38万亩,绝大部分为村民承包经营,现在面临着想投资不敢投,不投资没效益、进而毛竹林衰败的尴尬局面。阻碍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毛竹林经营基础设施极其薄弱。毛竹林都分布在山上,而且很大部分处在高山远山,要想经营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得投入人工、物料、技术,然而没有可通行车辆机械的道路,还是靠一双脚板、一副肩膀,要想培育好毛竹林,还要把收获的产品肩扛背挑运下来,除去当前高昂的人工工资,剩下的利润少的可怜,很多是亏本了,导致农民不愿意投入经营,毛竹林面临衰败。
现在省级无林道资金,市县尚有每年400万元左右财政资金扶持林道新建和修建,一般新建补助7—8万元/公里,修建补助2—3万元/公里。据统计全区2022年、2023年分别审批林道130、97公里,享受资金补助的分别为122.6公里(硬化14.5、一般38.5、修建69.6公里)、120.9公里(一般55.6、修建65.3公里),安排落实到竹林中的比例不高。
四、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方面
今年我局完成组建了新一轮16个区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工作室团队,聘期2年,从2024年2月—2026年1月。竹子团队工作社成员由系统各科室、站所有志于竹产业发展研究和技术推广的年轻技术人员和基地、加工企业负责人参加,共10人。首席专家将以工作室为平台,发挥“传帮带”作用,梯度培养农技队伍;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开展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发挥技术优势,在区域内积极开展科技服务。
临安竹产业发展对农民掌握技术、管理、销售等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在发扬原有林技推广体系优点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的、实用的、效果好的培训模式显得尤为急迫。目前竹子团队探索建设农民林间课堂旨在真正破解当前技术培训中存在的两大难题:一是有效弥补技术过得硬的林技指导员极度短缺的不利局面,使技术培训广度、深度能适应产业发展迫切需求;二是破解村民农忙时没空学、培训时无心学的窘境。在竹主产区以技术精湛、奉献精神强的省级以上乡土专家为培训师资骨干,以其高效示范基地为实训基地,完善培训场所、教学设施,凭其强大的磁吸效应就近为村民开设林间课堂,为乡村振兴培养一大批真正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五、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与竹文化深度融合”方面
2023年区校合作项目临安雷竹产业提升工程中设置了“天目笋干”古法制作技艺挖掘传承的内容,项目拟通过筛选、培养“天目笋干”古法制作技艺传承人,完整复原“天目笋干”古法制作技艺和制作影像资料片,组织认定“天目笋干”临安区级非遗传承人,进而申报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同时建设“天目笋干”非遗工坊和共富工坊,提升临安“天目笋干”的文化内涵、品牌价值和带动效应,进而整体提升临安笋干加工的质量档次。
目前团队正与临安本地餐饮企业商谈建设全国唯一的全年供应各种鲜笋菜肴的“笋餐厅”,临安当地鲜笋和外地鲜笋互为补充能有效保障餐厅全年供应,凭借“天目雷笋”这一临安的金名片,极力为外地游客提供“赏临安美景、尝鲜笋美味、品笋竹文化”的美好氛围,形成“到临安必吃笋、吃好笋在临安”的舆论导向。
同时,“天目雷笋”和“天目笋干”的原产地保护申报和地理标志产品宣传片拍摄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推进中,通过品牌保护和宣传,让在临安肥沃土地上出产的笋走进千家万户。
发展我区的竹产业,提高我区的竹农经济效益,可以促进我区广大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区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新的动力。我们真诚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以上答复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承办领导:潘朝辉
承 办 人:周菊敏
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