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08369/2024-0309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单位 | 区农业农村局 | 发文日期 | 2024-07-02 |
民进界别、陈健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驰而不息做好“两非”整治工作的建议》已由区府办交区农业农村局主办,区财政局、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临安分局共同协办,感谢你们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结合我区实际,将有关办理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2021年我区启动“非粮化”整治工作以来,两年时间共投入1.67亿元,清理腾退多年生经济作物4.87万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由于清理腾退规模较大,一时间难以全部完成农田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加上各种形式的占用,确实存在部分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和“低效益”的现象。
一、前期工作
委员们提出要坚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具体做好“稳”“引”“禁”“励”和“融”五个方面工作。我们也制订了相应计划在分阶段稳步推进粮功区的建设,前期主要做了五个方面工作。
(一)实施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为做好“非粮化”整治后半篇文章,2021年以来重点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内的高标准农田进行了改造提升,三年累计改造提升面积4.27亩,建设标准从2021年的1000元/亩逐步提高到3000元/亩。着力开展高标农示范区和绿色农田建设,2020年以来打造“太阳稻香”“渔米潜川”“宋韵田园”“天目粮仓”等高标准农田示范区7个,建设面积2.09万亩,总投资1.33亿。连续3年入选省级绿色农田建设名单,於潜镇绿色农田项目获评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最佳实践案例。针对部分农田缺少配套水利设施问题,积极和水利、财政部门沟通,2023年落实“两非”资金2400万元,修建灌溉山塘71座、灌溉堰坝22处、引水渠18个、机埠17座,基本解决了极端干旱天气灌溉水源难保证的问题。
(二)鼓励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
出台《土地(耕地)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奖补及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通过奖补政策鼓励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的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进行承包,推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同时规定享受农村土地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财政资金补助必须是土地流转后未改变其农业用途的。享受土地经营权适度规模流转抵押贷款贴息政策的,流转的土地必须用于粮油、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业种植经营,并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基地、园区、休闲、观光、采摘等规模经营。通过奖补及贷款贴息条件限制充分发挥“两非”整治后农田的规模效应和保粮功能。
(三)积极探索多元化种植模式
把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作为出发点,积极探索稻菜轮作、稻渔共养等新型综合种养模式。在高海拔地区推广优质旱粮-蔬菜轮作模式,建设2000亩“雪乡菜园”粮-菜共富农业标准地,建成后预计可帮助当地农民年增收1000余万元。因地制宜发展稻—鸭、稻—虾等多元化种养模式,2023年共实施稻渔综合种养项目42个,推广面积6000余亩,2024年再发展10000亩,涌现出全省首创的天目山镇亭口村“澳洲蓝龙虾—高杆稻”山地综合种养模式、建设标准居全省领先的龙岗镇娘娘畈稻蛙种养示范区等一批典型。2024年开展临安天目小香薯产业提升行动,发展小香薯-水稻轮作5000亩,提升种植效益。机械强农方面,以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为抓手,构建“1+3+X”现代农事服务体系,建立了育、耕、种、管、收、烘、贮藏等“一站式”托管服务。於潜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实现了农机作业、耕地智保等6个共享服务,每年可提供11.5万亩次作业服务。截至目前,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26%。科技强农方面,推进粮食作物的高产示范推广,今年新引进农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全区水稻主导品种占比率98.4%,优质稻品种占比率91.8%,根据全区12个示范方测产水稻平均亩产在730公斤以上。同时,推进农田数字化建设,建成天气虫害预警、稻田全景在线等多个数字化场景,构建形成集病虫灾情预警、智能灌溉、VR技术等于一体的现代种植技术体系,着力打造“数字大田”。
(四)护田巡田落实田长制
结合“耕地智保”,形成“人防+技防”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做实村级巡查文章,实现“两非”耕地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卫片违法图斑涉及耕地面积明显下降。切实加强督察问效,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加大查处力度,挂牌整改督办,持续保持高压严管态势,遏制“两非”问题反弹。规范项目用地,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杭州市临安区露营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文件规定,项目选址应当避让耕地,将“两非”问题遏制在源头。
(五)全面发展农文旅融合
以经营村庄理念建设“村落景区”,以聚星造月思维打造“一廊三圈十八景”,以改革创新意识推动“两进两回”,力求绿水青山之“鱼”和金山银山之“熊掌”兼得,推进了富村、富企、富民。按照产村融合的发展目标,成功打造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太湖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成省AAA级景区村庄55个、实现景区镇创建全覆盖。截至2023年12月,临安区共有28个市场化运营团队进驻33个村落开展运营。实现旅游收入8.3亿元、村民收入增加4665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10890万元。运营商“以商招商”项目140个,落地业态产品270余个,总投资达9.6亿元。为本地村民增加就业岗位近2500个,累计吸引1300余名青年返乡创业,其中参与业态经营的各类手工匠445人。
二、下步举措
下一步,我们也将认真听取各位委员和社会各界对于我区 “两非”整治方面的意见建议,深入做好调研,突出抓好“两个提升”目标,提升农田设施水平、提升农田产出效益,做好5个方面工作。
(一)继续加大农田建设力度
2024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0.21万亩,提升改造1.50万亩,开展小水利修缮0.53亩,努力争取昌化镇省级绿色农田和河桥镇市级高标农示范区项目落地。
(二)持续推广高效种植模式
实施“天目小香薯”提升行动,推广小香薯—水稻、小香薯—小麦(油菜)等高效轮作模式,在粮功区内协调5000亩用于轮作小香薯。实施粮食高产创建行动,创建粮油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区10个以上,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培育一批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户,新增推广综合种养1万亩以上。
(三)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围绕水稻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引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推进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创建,加大农机惠农补助力度,新增农业机械3000台(套)以上,争创省级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同时,加大力度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完成《临安区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编制,建成区级大田秸秆处理中心,争创国家级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区。
(四)深化耕地保护长效机制
巩固“两非”整治成果,形成“督导晾晒+倒查”机制,常态化实施卫片违法问题倒查工作履职机制,倒逼“人防”和“技防”发挥实效,用好人防补充技防未覆盖耕地范围,让每块田都有“守护者”。完善耕地保护以奖代补机制,强化种粮导向,发生“非粮化”“非农化”行为的耕地不予以耕地保护补偿。将田长制落实情况与耕地保护补偿资金考核发放相挂钩。鼓励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优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质量。夯实监管基础。强化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结果运用,提升各类用地主体依法依规用地意识。
(五)深化农文旅品牌建设
推进“天目叠翠、吴越千年”品牌落地,充分发挥“天目”系列公用品牌效应,统筹“天目山宝”“天目乡宿”“天目暖锅”等品牌,深化系统集成品牌综合利用。筹划举办“天目村落”运营论坛、“天目村落”乡村运营相亲大会等活动,充分利用好“天目村落”品牌定位、理念,集中优势宣传资源,扩大影响力。加强“天目村落”营销联盟作用,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全媒体宣传营销手段,提高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的有效性、针对性,持续引入客源流量。以村庄运营临安模式为基础,始终走在全省乡村旅游“五创”工程前列,完成全年目标:新增运营签约5个以上,新增民宿30家以上,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3条以上,打造富有鲜明临安辨识度的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承办领导:汪民强
承 办 人:阮弋飞
联系电话:89540912
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