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08406/2024-0392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单位 | 区教育局 | 发文日期 | 2024-08-26 |
尊敬的杨洁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我区教育人才引进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教育人才引进赋能临安美好教育的建议》已由区政府交我局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区教育局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总目标,牢固树立“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的理念,立足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实际,着眼高起点,聚焦高水平,坚持“引、育、用、服”并举,积极拓宽教师培养工作思路,切实完善中小学教师引育工作运行机制,努力为我区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完善人才政策机制,补齐优秀教师引进短板。
为破解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优、高层次人才不足、后续人才短缺的瓶颈,区教育局做好引才的顶层设计,“筑好巢”让教育人才“进得来、乐意来”。制定出台《杭州市临安区教育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实施优秀教育人才引进工程,大幅提高人才补助标准,加大引才力度。实行人才新政以来,我区已累计引进省特级教师(C类人才)13名,引进正高级教师6人,累计培养本土正高级教师5人,省特级教师6人,基本涵盖高中段和义务教育学段。目前,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何芳、马飞、张娟萍和严加强等均在我区学校设立市级乡村名师工作室。
二、构建精准引才体系,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求。
针对当前高层次教育人才招引中存在拔尖领军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度较大,特别是对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引进力度欠缺,以及引进人才学科结构不合理、人才融入不紧等问题,区教育局积极调整人才招引顶层设计,努力构建精准引才体系,加大引进的精准度,突出引培并举,激活人才新动能,努力实现在本土省特级教师等高层次人才的培育上有待进一步突破。
一是突出“精准引”。结合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及特色化需求,开展名优教师,特别是重点学科、紧缺学科教师的需求调研,形成“紧缺人才需求库”,积极面向教育发达地区靶向引进优秀毕业生和名优教师。立足教育发展实际需求,逐步调整原有高层次教育人才招引思路,重点关注普高学段竞赛教练等紧缺人才的招引。
二是强化“精心育”。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在统筹推进外引“高人”基础上,着力内育“能人”。一方面,深入挖掘现有高层次教育人才学科优势,逐步调整单纯引进人才模式为以现有人才为示范自主培育人才新模式。调整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工作重点,依托杭州市名师乡村工作室为载体,发挥高层次人才辐射示范作用。继续发挥严加强名师工作者、马飞名师工作室、张娟萍名师工作室、何芳名师工作室等在高中技术、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和学校语文等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实行“首席+团队”模式,充分发挥名师辐射引领、以点带面的作用,招募吸收青年教师学员开展学科课题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强化教学业务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充分发挥好名师在年轻教师培养、学校学科指导和教共体学校教研组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以高层次教育人才成长为范本,注重本土高层次教育人才培育。继续完善教师梯队培养计划,深化开展好“三大序列,四级梯队”推进“三名工程”,为本土人才发展搭建平台,助推本土名师成长,努力构建“底面宽、中间实、顶部尖”的教育人才“金字塔”,全领域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截止目前,在“三名工程”培育下,我区教师队伍中以累计培养本土正高级教师5人,省特级教师6人,省教坛新秀数人,本土名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三、完善管理考核体制,发挥人才示范引领作用。
持续靶向发力,通过健全高层次教育人才服务、使用和考核全链条机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引进人才整合优化使用和后备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好全区教育系统“领头雁”的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择临优学”品牌建设。
一是健全人才服务机制,让高层次教育人才更快融入临安教育。建立区领导、局领导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深入到人才中去,与高层次人才定期交流,关心人才的教学科研工作情况及生活、健康状况,同时听取人才对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定期组织教育人才座谈交流会,为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让高层次人才尽快融入临安教育,不断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二是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让高层次教育人才更优带动临安教育。当前,全区教育系统高层次教育人才在人数上已有较大发展,但是也存在着教育人才培育路径不够宽,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思考不够等问题,下一步,区教育局在教育人才培育方面,通过健全和完善教育人才激励政策,努力搭建高层次的学术和资源平台,推进引进人才专业持续发展;同时,为发挥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平台,深入推进名师乡村工作室、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全方位带动临安教育发展。此外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为紧缺型教育人才引进、名师柔性引进和农村地区高学历教师引进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是完善人才考核模式,让高层次教育人才更好服务临安教育。坚持各尽其能、人尽其才原则,健全完善人才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符合高层次人才发展的评价和考核办法,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科学评价高层次人才业绩质量和发展前景,更好服务临安教育。
最后,再次向您表示感谢,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承办领导:褚凯军
承 办 人:高 凌
联系电话:13758233833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