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08596/2025-7734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科技局 发文日期 2025-03-25
统一编号 有效性
杭州市临安区科学技术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日期:
2025-03-25 09:08
来源:
区科技局
浏览量:

2024年,区科技局坚持以“产业强区”首位战略为导向,把统筹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作为重中之重,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强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我区创新指数为149.2,首次进入全省前十(居全省第10位、全市第5位),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一梯队;排位较上年提升8位,为第一梯队29个县(市、区)中进位最多的区县;重点指标排名全省前列,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87%,居全省第11位。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2月,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3.71亿元,同比增长27.2%,增幅居全市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投的比重为24.1%,占比居全市第4位。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7.80亿元,居全市第6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0%,占比居全市第5位、全省第8位。完成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58.26亿元,同比增长3.3%,增幅居全市第7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98%,占比居全市第7位。完成科技创新强基项目投资共计8.90亿元,完成值居全市第4位、全省第8位。实现技术交易额16.06亿元,同比增长21.58%,增幅居全市第1位。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聚力党建科技互融,把稳政治建设“定盘星”。迭代“暖企先锋”党建品牌,优化完善“硬仗攻坚员、科技服务员、党建领航员”三员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党建+科技”双融双促双提升,品牌成功获评全区“模范机关”创建“十佳”党建创新项目。深化“星火课堂”学习品牌,全面推进“全科式”干部培养,积极邀请科技学者、业务专家、一线科技工作者进机关开展讲座,全年累计举办青年干部宣讲、专家主题讲座、业务学习交流等系列活动20余次。擦亮“清廉科技”廉政品牌,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通过举办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条例》解读培训会、“周一有约”分享交流、廉政专题党课,以及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旁听受贿案庭审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研讨,持续以高水平“清廉科技”建设护航临安科技事业发展。

2.聚力创新策源引领,抢占平台建设“制高点”。围绕前瞻性基础研究,支持科技城布局“一室三中心一平台”创新平台矩阵,强化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9个全省重点实验室的创新策源作用,重点推进清华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杭州医学院高等级生物实验室建设,加快高能级平台招引落地。服务企业建强研发机构,全年新增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企业研究院2家、省研发中心14家,全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16家,其中,省重点企业研究院8家、省企业研究院20家、省研发中心81家。开展孵化引育沃土行动,推动网易创新中心、光谷咖啡(小米生态链)、中关村e谷、杭师大孵化器、浙大双创基地、清控科创等一批一流高校、龙头企业建设孵化器,指导服务杭电校友、杭师大等3家平台成功创建市级孵化器,博驰众创空间成功创建省级众创空间。全区累计建成孵化平台33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家、市级11家,市级及以上孵化面积突破12万方。

3.聚力创新主体登高,激活产业发展“动力源”。积极推进“规上企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模化”,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700家和1650家,全区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375.60家和833.13家,分别居全省第6位和21位。积极推动“两清零双提升”攻坚行动,推进5000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和3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动态“两清零”,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为62.12%,居全省第10位;有R&D活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占比为41.05%,居全省第23位。积极构建“创新人才雁阵格局”,全年共推荐申报国家级海外引才计划5人、特殊支持计划5人,杭州市海外引才计划3人、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5人,杭州市“115”引智计划项目14个;完成第一批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工作,并成功举办全区国际高层次人才联谊活动。

4.聚力创新驱动提级,打通成果转化“高速路”。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年成功立项省“尖兵领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3项、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4项,组织实施区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立项支持11项;全区4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7项成果获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深化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充分发挥浙大、浙工大等6家高校在临技术转移中心作用,组织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22次,全年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80余项、发布高校科技成果50余项,拟补助产学研合作项目39项;依托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资源建立“青山湖科技成果双向转化中心”,争创大走廊成果转化基地。探索科创金融模式改革,持续深化“贷担保投”科技金融“临安模式”,构建“贷款贴息、风险担保、创业保险、基金支持”多位一体服务保障体系,全年风险池基金累计支持科技型企业74家次,贷款金额达3.1亿元,为历年最多;开展科技企业保险试点扩面工作,覆盖科技企业累计达95家。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区科技局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创新浙江”建设的部署要求,聚焦落实教科人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紧扣“城西先进制造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功能布局,以超常规力度谋划实施“创新临安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争创“省科技创新鼎”,持续擦亮临安科创、文化、生态“三张金名片”,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吴越名城·幸福临安”建设。

(一)总体目标

至2025年底,全社会R&D占GDP比重达3.88%,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8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投比重达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3%,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突破7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800家,完成技术交易总额10亿元,科创强基重大项目投资额达8亿元,努力实现科技创新“保十夺鼎”预期。

(二)工作计划

1.聚焦党建领航发展,锻造“主心骨”。实施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推进党员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不断丰富完善“科技赋能·暖企先锋”党建品牌内涵,持续开展“访百企、助百村”双百行动。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要求,结合“12·12”专案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工作,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廉洁从政的良好氛围。坚持“党建红”引领“科技蓝”,聚焦“党建+科技”双融双促双提升,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推进“315”工程等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努力让党组织成为攻坚克难的坚强堡垒,以高质量党建领航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2.聚焦企业创新主体,育强“主力军”。开展“3个60%”研发稳增行动,深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活动和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机构”“3个60%”研发稳增行动,力争实现研发活动、机构设置率、有R&D活动数稳定在60%以上,高新化率高于市平均水平。构建区域统筹一体推进机制,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同创新机制和重大问题会商沟通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在推动“规上企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模化”等重点领域,探索与经信、统计、商务等职能部门在业务培训、政策上门、鼓励研发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构建在临企业创新积分管理体系,实施分层分类施策,精准滴灌辅导,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3.聚焦教科人一体化,筑牢“主阵地”。制定完善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生态圈建设计划,加强与在临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打造产教融合基地,积极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临安模式”。持续推进青山湖科技城“一室三中心一平台”等高能级平台引育建设,深化科技城“三圈暖才”十大行动,积极对接国省战略科技资源,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在我区布局。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深化与特色产业园区的联动,简化企业入驻审批程序、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等途径,推动楼宇空间盘活、利用,带动形成若干孵化集群。

4.聚焦成果转化落地,激活“主引擎”。强化院企银企对接,侧重在区域技术转移转化和推动重大科研成果在临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方面,与高能级平台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学研合作,建立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稳定合作机制,为企业“牵好线搭好桥”。探索建设产学研联盟,促进以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在三大传统产业中构建与全国重点高校共建实验室,加快形成我区特色产业创新综合体。依托产业园区布局成果转化基地,探索“研究院+基金+基地”成果产业化模式,扎实推进杭州市级中试和成果转化两个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水平。面向产业生态圈推动创新载体开展科研项目立项,积极申报“尖兵”“领雁”等省级重大专项,完善区级“5+3+X”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引导在临高校实施好“一院一链一示范”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就近转化。

5.聚焦创新生态营造,打通“主动脉”。围绕创新生态营造和产业体系建设,重点聚焦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修订完善五类三十五条科技政策体系。深化科技金融“投保贷担”一体化增值服务,进一步放大风险池基金服务初创企业功能,持续拓展创业险覆盖范围,试点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市场推广等创新保险。开展企业成长“科技树”点亮行动,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科技支持和服务,系统拆解企业成长科技政策,提供定制化全链条精准科创服务,引导企业创新发展。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索引号 002508596/2025-77341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科技局
发文日期 2025-03-25
杭州市临安区科学技术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5-03-25
信息来源: 区科技局
浏览量:

2024年,区科技局坚持以“产业强区”首位战略为导向,把统筹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作为重中之重,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强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我区创新指数为149.2,首次进入全省前十(居全省第10位、全市第5位),连续五年稳居全省第一梯队;排位较上年提升8位,为第一梯队29个县(市、区)中进位最多的区县;重点指标排名全省前列,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87%,居全省第11位。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2月,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3.71亿元,同比增长27.2%,增幅居全市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投的比重为24.1%,占比居全市第4位。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97.80亿元,居全市第6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4.0%,占比居全市第5位、全省第8位。完成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58.26亿元,同比增长3.3%,增幅居全市第7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98%,占比居全市第7位。完成科技创新强基项目投资共计8.90亿元,完成值居全市第4位、全省第8位。实现技术交易额16.06亿元,同比增长21.58%,增幅居全市第1位。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聚力党建科技互融,把稳政治建设“定盘星”。迭代“暖企先锋”党建品牌,优化完善“硬仗攻坚员、科技服务员、党建领航员”三员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党建+科技”双融双促双提升,品牌成功获评全区“模范机关”创建“十佳”党建创新项目。深化“星火课堂”学习品牌,全面推进“全科式”干部培养,积极邀请科技学者、业务专家、一线科技工作者进机关开展讲座,全年累计举办青年干部宣讲、专家主题讲座、业务学习交流等系列活动20余次。擦亮“清廉科技”廉政品牌,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通过举办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条例》解读培训会、“周一有约”分享交流、廉政专题党课,以及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旁听受贿案庭审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研讨,持续以高水平“清廉科技”建设护航临安科技事业发展。

2.聚力创新策源引领,抢占平台建设“制高点”。围绕前瞻性基础研究,支持科技城布局“一室三中心一平台”创新平台矩阵,强化6个全国重点实验室、9个全省重点实验室的创新策源作用,重点推进清华膜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杭州医学院高等级生物实验室建设,加快高能级平台招引落地。服务企业建强研发机构,全年新增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省企业研究院2家、省研发中心14家,全区累计培育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16家,其中,省重点企业研究院8家、省企业研究院20家、省研发中心81家。开展孵化引育沃土行动,推动网易创新中心、光谷咖啡(小米生态链)、中关村e谷、杭师大孵化器、浙大双创基地、清控科创等一批一流高校、龙头企业建设孵化器,指导服务杭电校友、杭师大等3家平台成功创建市级孵化器,博驰众创空间成功创建省级众创空间。全区累计建成孵化平台33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3家、市级11家,市级及以上孵化面积突破12万方。

3.聚力创新主体登高,激活产业发展“动力源”。积极推进“规上企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模化”,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700家和1650家,全区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375.60家和833.13家,分别居全省第6位和21位。积极推动“两清零双提升”攻坚行动,推进5000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和3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动态“两清零”,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为62.12%,居全省第10位;有R&D活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占比为41.05%,居全省第23位。积极构建“创新人才雁阵格局”,全年共推荐申报国家级海外引才计划5人、特殊支持计划5人,杭州市海外引才计划3人、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5人,杭州市“115”引智计划项目14个;完成第一批企业科技特派员派驻工作,并成功举办全区国际高层次人才联谊活动。

4.聚力创新驱动提级,打通成果转化“高速路”。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年成功立项省“尖兵领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3项、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4项,组织实施区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立项支持11项;全区4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17项成果获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深化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充分发挥浙大、浙工大等6家高校在临技术转移中心作用,组织产学研合作交流活动22次,全年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80余项、发布高校科技成果50余项,拟补助产学研合作项目39项;依托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资源建立“青山湖科技成果双向转化中心”,争创大走廊成果转化基地。探索科创金融模式改革,持续深化“贷担保投”科技金融“临安模式”,构建“贷款贴息、风险担保、创业保险、基金支持”多位一体服务保障体系,全年风险池基金累计支持科技型企业74家次,贷款金额达3.1亿元,为历年最多;开展科技企业保险试点扩面工作,覆盖科技企业累计达95家。

二、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区科技局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创新浙江”建设的部署要求,聚焦落实教科人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紧扣“城西先进制造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功能布局,以超常规力度谋划实施“创新临安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争创“省科技创新鼎”,持续擦亮临安科创、文化、生态“三张金名片”,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吴越名城·幸福临安”建设。

(一)总体目标

至2025年底,全社会R&D占GDP比重达3.88%,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8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投比重达1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3%,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突破7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800家,完成技术交易总额10亿元,科创强基重大项目投资额达8亿元,努力实现科技创新“保十夺鼎”预期。

(二)工作计划

1.聚焦党建领航发展,锻造“主心骨”。实施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推进党员干部日常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不断丰富完善“科技赋能·暖企先锋”党建品牌内涵,持续开展“访百企、助百村”双百行动。巩固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要求,结合“12·12”专案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工作,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廉洁从政的良好氛围。坚持“党建红”引领“科技蓝”,聚焦“党建+科技”双融双促双提升,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推进“315”工程等科技创新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努力让党组织成为攻坚克难的坚强堡垒,以高质量党建领航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2.聚焦企业创新主体,育强“主力军”。开展“3个60%”研发稳增行动,深入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活动和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机构”“3个60%”研发稳增行动,力争实现研发活动、机构设置率、有R&D活动数稳定在60%以上,高新化率高于市平均水平。构建区域统筹一体推进机制,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协同创新机制和重大问题会商沟通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在推动“规上企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模化”等重点领域,探索与经信、统计、商务等职能部门在业务培训、政策上门、鼓励研发等方面建立协同机制。构建在临企业创新积分管理体系,实施分层分类施策,精准滴灌辅导,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3.聚焦教科人一体化,筑牢“主阵地”。制定完善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生态圈建设计划,加强与在临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打造产教融合基地,积极探索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临安模式”。持续推进青山湖科技城“一室三中心一平台”等高能级平台引育建设,深化科技城“三圈暖才”十大行动,积极对接国省战略科技资源,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在我区布局。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深化与特色产业园区的联动,简化企业入驻审批程序、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等途径,推动楼宇空间盘活、利用,带动形成若干孵化集群。

4.聚焦成果转化落地,激活“主引擎”。强化院企银企对接,侧重在区域技术转移转化和推动重大科研成果在临示范应用和产业化方面,与高能级平台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学研合作,建立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稳定合作机制,为企业“牵好线搭好桥”。探索建设产学研联盟,促进以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支持在三大传统产业中构建与全国重点高校共建实验室,加快形成我区特色产业创新综合体。依托产业园区布局成果转化基地,探索“研究院+基金+基地”成果产业化模式,扎实推进杭州市级中试和成果转化两个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水平。面向产业生态圈推动创新载体开展科研项目立项,积极申报“尖兵”“领雁”等省级重大专项,完善区级“5+3+X”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引导在临高校实施好“一院一链一示范”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就近转化。

5.聚焦创新生态营造,打通“主动脉”。围绕创新生态营造和产业体系建设,重点聚焦科技创新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修订完善五类三十五条科技政策体系。深化科技金融“投保贷担”一体化增值服务,进一步放大风险池基金服务初创企业功能,持续拓展创业险覆盖范围,试点技术研发、概念验证、市场推广等创新保险。开展企业成长“科技树”点亮行动,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科技支持和服务,系统拆解企业成长科技政策,提供定制化全链条精准科创服务,引导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