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08369/2025-792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5-08-01
统一编号 有效性
临安区农业农村局2025年半年度工作总结和下阶段工作思路
日期:
2025-08-01 17:04
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

今年以来,临安区紧紧围绕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主线,以“产城融合示范区、和美乡村展示区、民生优享样板区、城乡共富先行区、机制创新引领区”“五个区”目标引领,深入开展“千万工程”展示年行动,打造共同富裕临安样板。1-6月,实现农业总产值38.2亿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05元、增长5.5%,两项指标增幅分别排名全市第3位和第4位。连续7年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

一、半年度工作总结

1.着力构建“2+5+N”“土特产”全链体系。规模化提量。全面落实抛荒耕地整治任务1880亩,推进“多田套合”1.14万亩,新建昌化、河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承办浙江省土地综合整治(多田套合工程)一季度现场会。上半年粮食播种面积12.8万亩、增长1.5%,创建市级以上粮油高产示范方14个,太湖源众社村示范方以平均亩产668.69公斤创下全省小麦百亩方最高亩产记录。现代化提质。谋划建设天目小香薯农业科创园,太阳国家农业强镇通过验收,板桥省级现代农业园基本完工,加快锦北中央厨房、昌化白牛渔光互补养殖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全国秸秆全量化利用重点县、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县创建,太湖源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落地重点农业项目3个、其中亿元项目1个。品牌化提效。推进天目雷笋溯源体系建设,“天目山宝”品牌农产品销售突破1.5亿元、带动其他农产品销售2.2亿元。临安高山蔬菜等入选浙江省第四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临安坚果全产业链列入全省百亿级全产业链培育名单。

2.着力打造“天目叠翠”和美乡村展示窗口。夯实森林生态。统筹推进森林质量提升任务2.53万亩、美丽林相提升1.3万亩,举办全市“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行动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零碳办会活动。开展林草湿普查及全区“一张图”统筹耕林园草空间治理试点,深化省级松材线虫病省级综合防控试点,青山湖湿地入选省级重要湿地。塑造大美风貌。聚力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筹办,全域推进“陌上花开”城乡环境品质提升行动,累计投入1.3亿元,实施了环境整治提升项目37个。集中力量推进“千万工程”农文旅综合提升、环天目山交通道路提升改造等综合性工程,“大天目”区块乡村风貌全面提升。建设和美乡村。加快推进4个特色村、3个未来乡村建设,实施43个村道提升工程,於潜镇光明村和天目山镇月亮桥村入选省级重点村。深化青年入乡,打造12+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成三联、崇阳2个村级农创分园,新增农创客224人、培育现代“新农人”1956人。

3.着力拓宽“天目共富+”强村富民新路径。构建“缩差”支持体系。围绕“1515”“缩差”工作体系,细化制订11项重要指标、67项重点任务、33项重点项目、17项重大改革“四张清单”,谋划建设“幸福临安”科创共富发展轴,昌化镇入选省级中心镇。深化“天目共富+”“扩中提低”等8大路径,出台30余项共富重点举措。强化联农带富机制。创新“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联合机制,实施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等联农惠农项目27个,提供农民就业岗位500余个。创新“产村融合共富联合体”模式,推进“锦绣横畈”“富美唐昌”等一批省级共富乡村试点。深化强村富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国家试点,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林权、用水权等综合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共享村居”建设,1-6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101宗,实现村集体产权交易额6900余万元。创新“飞地抱团”模式,西部山区101个村抱团增收项目“共富广场”建成投用。

二、下阶段工作思路

1.在稳粮保供增效上发力。持续推进“多田套合”,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18万亩,推进河桥、昌化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创成粮油绿色高产百亩示范方6个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2.17万亩、产量9400万斤以上。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持续完善“1+3+X”现代农事服务体系,新增机械化应用基地1个、农业机械2000台(套)。推进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县创建,建成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27万亩。推动临安区牛羊定点屠宰加工场、太阳镇景村汇景源百万羽蛋鸡项目等项目落地,全年生猪出栏15万头以上。

2.在现代农业提质上发力。持续推进“2+5+N”“土特产”全产业链体系建设,编制2025年山核桃指数、建设天目雷笋溯源体系,推进东坑“中国有机茶第一村”,提升打造中部浙系畜禽产业集聚区和西部高山蔬菜产业集聚区。挖掘山林经济,继续推进昌化林药栽培、清凉峰油茶种植、河桥林麝养殖等市级山林经济示范项目。深化“天目山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力推进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实现品牌销售额3.5亿元,争创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

3.在项目招引推进上发力。政策支撑方面,出台新一轮《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2027年)》,会同规资部门开展用地资源排摸梳理,形成“农业资源一张图”,进一步腾拓释放产业发展空间。项目招引方面,制订招商政策清单,由局班子带队全员招商,力争全年招引落地2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6个、亿元以上项目2个。项目推进方面,确保板桥省级现代农业园高分通过验收,加快推进锦北中央厨房、龙岗林麝养殖、板桥菌菇工厂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4.在片区组团创新上发力。扎实推进“幸福来临”科创共富发展轴建设,推进昌化省级中心镇培育建设,於潜力争入选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突出“兴村”重点抓好片区组团建设工作,因地制宜挖掘产业特色,探索片区组团共富模式,推进於潜镇光明村“耕织未来”、天目山月亮桥村“天目月乡”2个省级重点村片区组团,计划启动6个左右市级片区组团建设。冲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筹办,全面完成“千万工程”农文旅综合提升工程,建成市级特色村4个、未来乡村3个,和美乡村覆盖率75%以上。

5.在强村富民攻坚上发力。产业方面,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依托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等扶持提升一批共富工坊,发挥直播电商优势,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就业增收,全年培育农创客320名、现代“新农人”3000名。改革方面,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新机制,全年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突破8000万元,力争50%以上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80达到万元。帮扶方面,探索就业帮扶机制,引导区级国有平台等企业提供专项岗位重点支持中西部山区农民就业,全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索引号 002508369/2025-79225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5-08-01
临安区农业农村局2025年半年度工作总结和下阶段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5-08-01
信息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

今年以来,临安区紧紧围绕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主线,以“产城融合示范区、和美乡村展示区、民生优享样板区、城乡共富先行区、机制创新引领区”“五个区”目标引领,深入开展“千万工程”展示年行动,打造共同富裕临安样板。1-6月,实现农业总产值38.2亿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05元、增长5.5%,两项指标增幅分别排名全市第3位和第4位。连续7年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

一、半年度工作总结

1.着力构建“2+5+N”“土特产”全链体系。规模化提量。全面落实抛荒耕地整治任务1880亩,推进“多田套合”1.14万亩,新建昌化、河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承办浙江省土地综合整治(多田套合工程)一季度现场会。上半年粮食播种面积12.8万亩、增长1.5%,创建市级以上粮油高产示范方14个,太湖源众社村示范方以平均亩产668.69公斤创下全省小麦百亩方最高亩产记录。现代化提质。谋划建设天目小香薯农业科创园,太阳国家农业强镇通过验收,板桥省级现代农业园基本完工,加快锦北中央厨房、昌化白牛渔光互补养殖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全国秸秆全量化利用重点县、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县创建,太湖源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落地重点农业项目3个、其中亿元项目1个。品牌化提效。推进天目雷笋溯源体系建设,“天目山宝”品牌农产品销售突破1.5亿元、带动其他农产品销售2.2亿元。临安高山蔬菜等入选浙江省第四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临安坚果全产业链列入全省百亿级全产业链培育名单。

2.着力打造“天目叠翠”和美乡村展示窗口。夯实森林生态。统筹推进森林质量提升任务2.53万亩、美丽林相提升1.3万亩,举办全市“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行动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零碳办会活动。开展林草湿普查及全区“一张图”统筹耕林园草空间治理试点,深化省级松材线虫病省级综合防控试点,青山湖湿地入选省级重要湿地。塑造大美风貌。聚力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筹办,全域推进“陌上花开”城乡环境品质提升行动,累计投入1.3亿元,实施了环境整治提升项目37个。集中力量推进“千万工程”农文旅综合提升、环天目山交通道路提升改造等综合性工程,“大天目”区块乡村风貌全面提升。建设和美乡村。加快推进4个特色村、3个未来乡村建设,实施43个村道提升工程,於潜镇光明村和天目山镇月亮桥村入选省级重点村。深化青年入乡,打造12+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建成三联、崇阳2个村级农创分园,新增农创客224人、培育现代“新农人”1956人。

3.着力拓宽“天目共富+”强村富民新路径。构建“缩差”支持体系。围绕“1515”“缩差”工作体系,细化制订11项重要指标、67项重点任务、33项重点项目、17项重大改革“四张清单”,谋划建设“幸福临安”科创共富发展轴,昌化镇入选省级中心镇。深化“天目共富+”“扩中提低”等8大路径,出台30余项共富重点举措。强化联农带富机制。创新“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联合机制,实施区(县)市协作、联乡结村等联农惠农项目27个,提供农民就业岗位500余个。创新“产村融合共富联合体”模式,推进“锦绣横畈”“富美唐昌”等一批省级共富乡村试点。深化强村富民改革。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国家试点,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林权、用水权等综合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共享村居”建设,1-6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101宗,实现村集体产权交易额6900余万元。创新“飞地抱团”模式,西部山区101个村抱团增收项目“共富广场”建成投用。

二、下阶段工作思路

1.在稳粮保供增效上发力。持续推进“多田套合”,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18万亩,推进河桥、昌化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创成粮油绿色高产百亩示范方6个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2.17万亩、产量9400万斤以上。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持续完善“1+3+X”现代农事服务体系,新增机械化应用基地1个、农业机械2000台(套)。推进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县创建,建成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27万亩。推动临安区牛羊定点屠宰加工场、太阳镇景村汇景源百万羽蛋鸡项目等项目落地,全年生猪出栏15万头以上。

2.在现代农业提质上发力。持续推进“2+5+N”“土特产”全产业链体系建设,编制2025年山核桃指数、建设天目雷笋溯源体系,推进东坑“中国有机茶第一村”,提升打造中部浙系畜禽产业集聚区和西部高山蔬菜产业集聚区。挖掘山林经济,继续推进昌化林药栽培、清凉峰油茶种植、河桥林麝养殖等市级山林经济示范项目。深化“天目山宝”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力推进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实现品牌销售额3.5亿元,争创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

3.在项目招引推进上发力。政策支撑方面,出台新一轮《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5-2027年)》,会同规资部门开展用地资源排摸梳理,形成“农业资源一张图”,进一步腾拓释放产业发展空间。项目招引方面,制订招商政策清单,由局班子带队全员招商,力争全年招引落地200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6个、亿元以上项目2个。项目推进方面,确保板桥省级现代农业园高分通过验收,加快推进锦北中央厨房、龙岗林麝养殖、板桥菌菇工厂等产业项目建成投产。

4.在片区组团创新上发力。扎实推进“幸福来临”科创共富发展轴建设,推进昌化省级中心镇培育建设,於潜力争入选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突出“兴村”重点抓好片区组团建设工作,因地制宜挖掘产业特色,探索片区组团共富模式,推进於潜镇光明村“耕织未来”、天目山月亮桥村“天目月乡”2个省级重点村片区组团,计划启动6个左右市级片区组团建设。冲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筹办,全面完成“千万工程”农文旅综合提升工程,建成市级特色村4个、未来乡村3个,和美乡村覆盖率75%以上。

5.在强村富民攻坚上发力。产业方面,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依托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等扶持提升一批共富工坊,发挥直播电商优势,带动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就业增收,全年培育农创客320名、现代“新农人”3000名。改革方面,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新机制,全年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突破8000万元,力争50%以上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80达到万元。帮扶方面,探索就业帮扶机制,引导区级国有平台等企业提供专项岗位重点支持中西部山区农民就业,全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