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508369/2025-7922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5-08-01
统一编号 有效性
临安区农业农村局2024年工作亮点和2025年工作思路
日期:
2025-08-01 17:07
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

一、2024年工作亮点

今年以来,区农业农村局紧扣“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以“千万工程”深化年和“千万工程”深化比拼两个抓手,扎实推进产业提质、环境提升、富民提速等攻坚举措,农业农村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态势。全年,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49.8亿元、增长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40元、增长5.5%。连续六年获得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夺得“神农鼎·铜鼎”。主要亮点工作有几个方面:

1.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推进太湖源省级绿色农田、龙岗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等项目,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62万亩,完成抛荒耕地3163亩。加大粮食生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48万亩、预计产量1.02亿斤,实现“六连增”。推广圆桶养殖等生态养殖,实施稻渔综合种养1.83万亩。

2.产业项目加速落地。太阳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板桥省级现代农业园等示范型园区创建进入收官阶段,湖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浙系畜禽产业集聚区等产业转型项目加速推进,高标准完成龙岗“浙西雪乡”蔬菜标准地等3个市级高效生态示范园项目,河桥林麝养殖项目建成投产。

3.“土特产”做优做强。培育“天目雷笋”“临安山核桃”“土特产”全产业链,“临安山核桃”品牌价值45.49亿元,“天目雷笋”“天目青顶”获评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入选浙江省竹产业重点县。深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天目山宝”品牌农产品销售额突破3亿元,举办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土特产”集中推介活动。

4.和美乡村示范引领。围绕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筹办,以核心区块18个村为重点,集中力量实施“千万工程”农文旅综合提升项目,深化和美乡村“五美比拼”、美丽村社创建,高标准创成“天目叠翠”省级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带,建成天目山镇徐村村等5个市级未来乡村和玲珑街道夏禹桥村等12个数字乡村,获评浙江省“金翼奖”数字乡村十佳试点县。

5.生态名片持续擦亮。完成绿化造林1788亩、森林质量提升1.65万亩,创成潜川镇省级森林城镇,天目山镇白鹤村等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实施“名山公园项目建设年”行动,天目山入选首批全省名山公园“双百”项目建设重点县,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获批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创新林长制人大监督机制,林长制工作获评全省自然资源集约利用考核优秀区。

6.农村改革走实走深。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国试点,累计入市成交地块6宗、成交额1302万元,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911.4万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开展“三清一促”专项行动,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产,1-11月完成农村产权交易119宗、交易额1.1亿元。

7.增收路径不断拓宽。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区市协作”“联乡结村”等产业帮扶项目22个,创新推进18个乡村共富产业“一镇一场景”项目,形成河桥共富鹿场村企结对、潜川共富蜂场低收入帮促等增收新模式。探索“片区组团、共富联合”等增收模式,建成“共富广场”,推进“锦绣横畈”“太阳新公社”等省级共富乡村试点。

8.新农人队伍引优育强。聚力“天目新农人”,实施“一园三区百村”村播培育计划,培育村播人才464人;迭代升级临安农创园,入选首批浙江省现代化农创园。今年以来,培育部省乡村振兴“头雁”33人、省级乡村“CEO”16人、乡村工匠6人、新引育农创客370人,11家基地入选省级基层农民田间学堂。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作出部署。上个月省农业农村厅召开了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会议主题以“千万工程”统领牵引缩小“三大差距”。近期,区里也召开了共富领导小组会议,杨书记、汤书记等区领导也密集调研、听取全区共同富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工作推进情况。基于此,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精神,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主线,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着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临安样板。一方面,我们将发挥区委农办牵头作用,统筹相关部门一体抓好产业平台提升、新型城镇化、城乡公共服务等工作;另一方面,立足农业农村部门主责主业,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农民增收等工作。主要目标:农林牧渔增加值增长3%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重点实施“六大行动”:

1.粮食稳产增效行动。抓好农业生产是夯实农业基本盘,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保障。持续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建昌化、河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完成太湖源镇省级绿色农田和龙岗市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全年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74万亩。扎实推进“多田套合”工作。推进粮食增产增效。创成粮油绿色高产百亩示范方6个,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万亩、产量8300万斤以上。发展水稻订单种植,扩面建成综合种养基地1.27万亩,争创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县。压实“菜篮子”生产。生猪生产企稳回升,全年生猪出栏量19万头以上,争创省级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县。探索土著鱼类圆桶养殖模式,推进岛石整乡镇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全年蔬菜、水果、水产等农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4万吨、2.5万吨、6000吨。

2.“土特产”全链条发展行动。做深做足“土、特、产、富”文章,构建基础实、结构优、韧性强的特色产业体系。提升特色产业。争创“天目雷笋”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谋划建设天目农业科技园,打造万亩小香薯产业带;推进东坑“中国有机茶第一村”建设,申报4000亩有机茶基地认证;整合项目资源,提升打造中部浙系畜禽产业集聚区和西部高山蔬菜产业集聚区。挖掘山林经济。依托昌化林药栽培、清凉峰油茶种植、河桥林麝养殖等市级山林经济示范项目,深入挖掘山林经济潜力。强化项目示范。继续推进锦北中央厨房预制菜、板桥菌菇工厂、太阳枫林万头猪场、昌化白牛村渔光互补等一批重点农业产业项目。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培育省级以上示范型农业龙头企业,助推产业升级。

3.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环境提升行动。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成景、全域美丽”标准一体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提升。依托美丽村社、五美创建等考核评价机制,从村道整洁、公厕整洁、庭院整洁等基础抓起,持续深化“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重点抓好常态化管理和乡村环境维护,特别是围绕保护区大会核心区块18个村,深化实施农文旅综合提升工程。争取政策,整合项目,试点开展“农房、管线、村道”新三大革命。强化乡村风貌管控。健全农村宅基地和住房批、建、管一体的管理体系,协同住建等部门强化规划先行,抓好风貌管理,推进“微改造、精提升”,实现“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天目来鹤”等示范型村落景区建设,建成天目未来谷生态研学城。一体推进和美乡村、美丽城镇、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建成市级和美乡村特色村4个、未来乡村3个,和美乡村覆盖率75%以上,争创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和美乡村“三大行动”试点县。持续打响“全国乡村运营策源地”品牌,“村庄建设”和“乡村运营”同步推,协同文旅等部门,引入高质量运营团队,丰富乡村业态,推动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化。

4.林地监管提效行动。聚焦林地监管难、基层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探索建立森林资源长效管理机制。强化资源管护。实施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1.72万亩,开展美丽林相提升行动1.3万亩。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名山公园“双百”等项目。开展林间放置移动类设施试点、松材线虫病高质高效防控试点等。强化林地监管。聚焦精准用林,强化重大项目使用林地要素保障。加强林地补充库建设,做好林地“占补平衡”,探索林地指标有偿使用机制。强化源头监管,开展森林督查工作,推进涉林违法问题整改清零。健全完善林业案件执法协作机制,确保案件查处销号率100%。强化队伍建设。深化“林长+护林员”网格化责任体系建设,加强森林火情早期处置队伍规范化建设,一体压实森林防火、资源管护、林地监管等责任,常态化开展基层林业队伍素质培训。落实浙皖两省十县市区联防协议制度,深化应急联动响应、资源共享保障机制。

5.深化改革富民增收行动。围绕农民四项基本收入结构,夯实产业、就业等基础性收入保障,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多元化增收模式。深化改革增收。持续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国家试点、农房建设管理机制体制改革省级试点等一批标志性的省级以上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入市收益分配、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强村富民的新机制、新模式。全年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突破1亿元。强化产业增收。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创新“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联合体模式。实施区市协作、联乡结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一批强村富民帮扶项目。创新“飞地抱团”“共富联合体”等模式,组团式推进“锦绣横畈”“富美唐昌”等一批省级共富乡村试点。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压实就业增收。协同人社等部门,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区、镇两级“零工市场”信息平台,统筹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就业。大力发展共富工坊,扶持村级小企业、小作坊等,吸纳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6.乡村人才振兴行动。优化乡村振兴人才、产业、科技、资金等要素配置,推动青年入乡发展,争创省级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完善人才引育支持体系。优化乡村人才支持政策;引入国有平台共创农创园二期,打造集仓储、物流、冷链于一体的高标准配套设施集群;推进农创园下沉体系建设,建立5个以上村级农创园;依托与抖音战略合作,实施“农商帮扶计划”,助力农创客、农业商户融入数字经济。实施“天目新农人”培育行动。做大育强乡村人才队伍,着力打造“浙农英才”、“头雁”、农创客、新农人等乡村人才矩阵。实施“一园三区百村”村播计划。把乡村电商人才孵化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村播特色,以农创孵化园为核心,对园区共享直播间扩能提升,集成村播陪跑服务功能。同时,着力打造东部环青山湖村播带、中部休闲农业配套、西部坚果产业电商“三区”村播体系,辐射带动100个行政村,形成以点到面的全区村播集聚效应。

分享:
字体: [

]
打印
索引号 002508369/2025-79226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社会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单位 区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5-08-01
临安区农业农村局2024年工作亮点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5-08-01
信息来源: 区农业农村局
浏览量:

一、2024年工作亮点

今年以来,区农业农村局紧扣“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以“千万工程”深化年和“千万工程”深化比拼两个抓手,扎实推进产业提质、环境提升、富民提速等攻坚举措,农业农村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态势。全年,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49.8亿元、增长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140元、增长5.5%。连续六年获得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夺得“神农鼎·铜鼎”。主要亮点工作有几个方面:

1.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推进太湖源省级绿色农田、龙岗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等项目,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62万亩,完成抛荒耕地3163亩。加大粮食生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48万亩、预计产量1.02亿斤,实现“六连增”。推广圆桶养殖等生态养殖,实施稻渔综合种养1.83万亩。

2.产业项目加速落地。太阳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板桥省级现代农业园等示范型园区创建进入收官阶段,湖羊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浙系畜禽产业集聚区等产业转型项目加速推进,高标准完成龙岗“浙西雪乡”蔬菜标准地等3个市级高效生态示范园项目,河桥林麝养殖项目建成投产。

3.“土特产”做优做强。培育“天目雷笋”“临安山核桃”“土特产”全产业链,“临安山核桃”品牌价值45.49亿元,“天目雷笋”“天目青顶”获评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入选浙江省竹产业重点县。深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天目山宝”品牌农产品销售额突破3亿元,举办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土特产”集中推介活动。

4.和美乡村示范引领。围绕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筹办,以核心区块18个村为重点,集中力量实施“千万工程”农文旅综合提升项目,深化和美乡村“五美比拼”、美丽村社创建,高标准创成“天目叠翠”省级共同富裕新时代美丽乡村带,建成天目山镇徐村村等5个市级未来乡村和玲珑街道夏禹桥村等12个数字乡村,获评浙江省“金翼奖”数字乡村十佳试点县。

5.生态名片持续擦亮。完成绿化造林1788亩、森林质量提升1.65万亩,创成潜川镇省级森林城镇,天目山镇白鹤村等4个“一村万树”示范村。实施“名山公园项目建设年”行动,天目山入选首批全省名山公园“双百”项目建设重点县,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获批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创新林长制人大监督机制,林长制工作获评全省自然资源集约利用考核优秀区。

6.农村改革走实走深。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国试点,累计入市成交地块6宗、成交额1302万元,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911.4万元。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开展“三清一促”专项行动,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产,1-11月完成农村产权交易119宗、交易额1.1亿元。

7.增收路径不断拓宽。探索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区市协作”“联乡结村”等产业帮扶项目22个,创新推进18个乡村共富产业“一镇一场景”项目,形成河桥共富鹿场村企结对、潜川共富蜂场低收入帮促等增收新模式。探索“片区组团、共富联合”等增收模式,建成“共富广场”,推进“锦绣横畈”“太阳新公社”等省级共富乡村试点。

8.新农人队伍引优育强。聚力“天目新农人”,实施“一园三区百村”村播培育计划,培育村播人才464人;迭代升级临安农创园,入选首批浙江省现代化农创园。今年以来,培育部省乡村振兴“头雁”33人、省级乡村“CEO”16人、乡村工匠6人、新引育农创客370人,11家基地入选省级基层农民田间学堂。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作出部署。上个月省农业农村厅召开了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会议主题以“千万工程”统领牵引缩小“三大差距”。近期,区里也召开了共富领导小组会议,杨书记、汤书记等区领导也密集调研、听取全区共同富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工作推进情况。基于此,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精神,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主线,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做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着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临安样板。一方面,我们将发挥区委农办牵头作用,统筹相关部门一体抓好产业平台提升、新型城镇化、城乡公共服务等工作;另一方面,立足农业农村部门主责主业,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农民增收等工作。主要目标:农林牧渔增加值增长3%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重点实施“六大行动”:

1.粮食稳产增效行动。抓好农业生产是夯实农业基本盘,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保障。持续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建昌化、河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完成太湖源镇省级绿色农田和龙岗市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全年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1.74万亩。扎实推进“多田套合”工作。推进粮食增产增效。创成粮油绿色高产百亩示范方6个,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万亩、产量8300万斤以上。发展水稻订单种植,扩面建成综合种养基地1.27万亩,争创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县。压实“菜篮子”生产。生猪生产企稳回升,全年生猪出栏量19万头以上,争创省级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县。探索土著鱼类圆桶养殖模式,推进岛石整乡镇蔬菜产业提升项目,全年蔬菜、水果、水产等农产品产量分别达到24万吨、2.5万吨、6000吨。

2.“土特产”全链条发展行动。做深做足“土、特、产、富”文章,构建基础实、结构优、韧性强的特色产业体系。提升特色产业。争创“天目雷笋”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谋划建设天目农业科技园,打造万亩小香薯产业带;推进东坑“中国有机茶第一村”建设,申报4000亩有机茶基地认证;整合项目资源,提升打造中部浙系畜禽产业集聚区和西部高山蔬菜产业集聚区。挖掘山林经济。依托昌化林药栽培、清凉峰油茶种植、河桥林麝养殖等市级山林经济示范项目,深入挖掘山林经济潜力。强化项目示范。继续推进锦北中央厨房预制菜、板桥菌菇工厂、太阳枫林万头猪场、昌化白牛村渔光互补等一批重点农业产业项目。持续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培育省级以上示范型农业龙头企业,助推产业升级。

3.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环境提升行动。按照“点上出彩、线上成景、全域美丽”标准一体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提升。依托美丽村社、五美创建等考核评价机制,从村道整洁、公厕整洁、庭院整洁等基础抓起,持续深化“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重点抓好常态化管理和乡村环境维护,特别是围绕保护区大会核心区块18个村,深化实施农文旅综合提升工程。争取政策,整合项目,试点开展“农房、管线、村道”新三大革命。强化乡村风貌管控。健全农村宅基地和住房批、建、管一体的管理体系,协同住建等部门强化规划先行,抓好风貌管理,推进“微改造、精提升”,实现“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天目来鹤”等示范型村落景区建设,建成天目未来谷生态研学城。一体推进和美乡村、美丽城镇、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建成市级和美乡村特色村4个、未来乡村3个,和美乡村覆盖率75%以上,争创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和美乡村“三大行动”试点县。持续打响“全国乡村运营策源地”品牌,“村庄建设”和“乡村运营”同步推,协同文旅等部门,引入高质量运营团队,丰富乡村业态,推动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化。

4.林地监管提效行动。聚焦林地监管难、基层力量薄弱等突出问题,探索建立森林资源长效管理机制。强化资源管护。实施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1.72万亩,开展美丽林相提升行动1.3万亩。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名山公园“双百”等项目。开展林间放置移动类设施试点、松材线虫病高质高效防控试点等。强化林地监管。聚焦精准用林,强化重大项目使用林地要素保障。加强林地补充库建设,做好林地“占补平衡”,探索林地指标有偿使用机制。强化源头监管,开展森林督查工作,推进涉林违法问题整改清零。健全完善林业案件执法协作机制,确保案件查处销号率100%。强化队伍建设。深化“林长+护林员”网格化责任体系建设,加强森林火情早期处置队伍规范化建设,一体压实森林防火、资源管护、林地监管等责任,常态化开展基层林业队伍素质培训。落实浙皖两省十县市区联防协议制度,深化应急联动响应、资源共享保障机制。

5.深化改革富民增收行动。围绕农民四项基本收入结构,夯实产业、就业等基础性收入保障,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探索多元化增收模式。深化改革增收。持续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国家试点、农房建设管理机制体制改革省级试点等一批标志性的省级以上改革试点项目,探索入市收益分配、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强村富民的新机制、新模式。全年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突破1亿元。强化产业增收。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创新“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联合体模式。实施区市协作、联乡结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等一批强村富民帮扶项目。创新“飞地抱团”“共富联合体”等模式,组团式推进“锦绣横畈”“富美唐昌”等一批省级共富乡村试点。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压实就业增收。协同人社等部门,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区、镇两级“零工市场”信息平台,统筹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就业。大力发展共富工坊,扶持村级小企业、小作坊等,吸纳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6.乡村人才振兴行动。优化乡村振兴人才、产业、科技、资金等要素配置,推动青年入乡发展,争创省级乡村人才振兴“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完善人才引育支持体系。优化乡村人才支持政策;引入国有平台共创农创园二期,打造集仓储、物流、冷链于一体的高标准配套设施集群;推进农创园下沉体系建设,建立5个以上村级农创园;依托与抖音战略合作,实施“农商帮扶计划”,助力农创客、农业商户融入数字经济。实施“天目新农人”培育行动。做大育强乡村人才队伍,着力打造“浙农英才”、“头雁”、农创客、新农人等乡村人才矩阵。实施“一园三区百村”村播计划。把乡村电商人才孵化作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村播特色,以农创孵化园为核心,对园区共享直播间扩能提升,集成村播陪跑服务功能。同时,着力打造东部环青山湖村播带、中部休闲农业配套、西部坚果产业电商“三区”村播体系,辐射带动100个行政村,形成以点到面的全区村播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