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508369/2021-75922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发布单位 | 区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日期 | 2021-08-04 |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局起草了《杭州市临安区关于深化“千万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现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意见征求期为30日(2021年8月5日至9月5日)。在期限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形式向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提出意见。单位书面反映问题需加盖公章;个人书面反映问题署真实姓名和联系电话,来信反映以邮戳日为准。
联系地址:锦北街道科技大道4398号行政服务中心3号楼
邮编:311300
联系电话:0571-63700393
附件:1.《杭州市临安区关于深化“千万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
2.关于《杭州市临安区关于深化“千万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的起草说明
杭州市临安区农业农村局
2021年8月4日
附件1:杭州市临安区关于深化“千万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以“美丽乡村共享、特色乡村引领、数字乡村赋能、未来乡村先行、天目村落增收”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助力建设“城西科创新城·美丽幸福临安”,根据《中共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千万工程”开展新一轮高水平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发〔2021〕10号)文件精神,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就我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如下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动对标“重要窗口”建设,坚持融杭发展主旋律,持续深化全域景区化建设,以坚持“四个全”为原则、打造“五个新”为抓手,以实现“三个窗”为目标,深化“千万工程”,以乡村运营为导向,开展新一轮高水平高质量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把临安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更具国际知名度、呈现乡村韵味、承载乡愁记忆、充满“双创”活力的“美丽幸福临安”,在全面融杭发展新征程中积极展现“头雁风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全面提升。对标国际一流,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水平,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提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2.坚持全域打造。推进美丽乡村“多规合一”,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全域推进。持续深化全域景区化建设,打造“天目村落”品牌,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加快实现从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换。
3.坚持全力保障。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统筹配置政策、资金、土地等资源,积极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加强乡村经营,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
4.坚持全民参与。贯彻“共建共享”理念,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支持青年、乡贤回归建设美丽乡村。按照镇街为主体、区镇村三级联动的要求,建立上下协同、部门协调的推进机制。
(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所有行政村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三分之二以上村创建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形成一批特色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共富乡村样板;“天目村落”市场运营日趋完善,“天目系列”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统筹水平持续提升,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建设全域旅游标杆窗口。全区扩面提升“天目村落”10个,新培育“天目村落”10个、美丽乡村风景带5条、美丽乡村特色村20个。村庄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实现高水平全覆盖,美丽庭院比例达到40%以上,建设A级以上景区村80%以上,AAA级景区村占比达到20%以上。
——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窗口。全区90%以上的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50%达到100万元,建成共富乡村(乡村振兴联合体)3个。全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80亿元,乡村旅游稳定在2000万人次,经营收入突破10亿元。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5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3:1以内。
——建设未来乡村示范窗口。乡村数字化改革率先推进,邻里、文化、健康、生态、创业、建筑、交通、数字、服务和治理等应用场景推广普及。全区建设数字乡村40个,未来乡村20个,5G网络基本覆盖。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村庄经营行动,打造全域共美新标杆
1.全面优化空间布局。以青山湖、天目山、清凉峰为依托,围绕太湖、钱塘江(分水江)两大水系源头,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发挥东中西差异化的资源优势,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同转化模式下的成熟路径。
2.拓展提升“天目村落”。对原有“天目村落”进行优化提升,鼓励国有资本、民营企业在“天目村落”内丰富业态、差异发展,提升运营能力和效益。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良好布局,抱团发展,对有基础的美丽乡村进行培育,按照村落景区要求,建设新一轮“天目村落”。
3.系统优化村庄运营。进一步深化“天目村落”建设和运营,发挥市场活力,完善运营机制、推广连片发展、发挥带动作用为重点,擦亮“牌子”、扩大“圈子”、增益“袋子”。“天目村落”品牌成为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和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载体;在实现兴业富民,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文旅融合新发展格局中成为全省乃至更大范围的标杆。
4.深入推进“两进两回”。紧紧围绕全省大花园建设,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全面深化改革,以经营村庄的理念落实资金进乡村、科技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两进两回”行动。把人才招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紧盯对农业有激情的青年和对农村有情怀的乡贤,全力打好“乡情牌”、 “政策牌”、 “服务牌”三张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二)实施乡村宜居行动,打造生态优美新风貌
1.实现美丽乡村普惠。深入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到2022年实现270个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启动新一轮村庄建设行动,补短板、强弱项,使美丽乡村受益面拓展延伸,不断增强村民获得感、幸福感。
2.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全面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提高源头分类准确率,加强资源化处理站点运维管理,每年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全面普及无害化卫生厕所,推行农村公厕专人负责制。以农家乐集中村、人口集聚村等为重点,全面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标准化运维管理。开展空气质量达标与碳排放达峰“双达”试点示范。
3.打造交通旅游环线。深入挖掘沿线山水资源、人文景观,加快构建美丽公路网络体系,全方位打造临安区全域美丽公路,为推进临安区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牵引作用。做好“主体工程品质美、行车安全舒适美、景观绿化自然美、便民服务温馨美、路域环境和谐美、公路文化内涵美”文章。
4.实施乡村“微改造”。以民宿小集群、农家乐升级版、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美丽田园为“微改造”主要载体,大力倡导“最少、最自然、最不经意的人工干预”“充分利用本土、原生态、低碳环保材质和废弃建材”“充分利用生态环保技术”等“微改造”理念和手法在乡村项目建设上的充分运用,努力实现花园乡村风貌完整、舒适宜居、富有活力、人文和谐。
(三)实施提质增效行动,拓宽强村富民新通道
1.产村融合发展。以产村融合、产村一体的理念,围绕“全域景区化”的总体要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村级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加快推动产村融合发展,推动美丽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形成生态、文化和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2.做强特色产业。创新农业。按照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集聚要求,全方位发力,以城区为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服务中心,以杭徽高速路公路沿线为轴线,形成“东竹、西果、南畜”为主的“一心一轴三区多点”产业发展格局。
3.深化富民增收。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富民增收的目标要求,把建设美丽乡村与经营美丽乡村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美丽经济作为建设共富乡村的新经济增长点,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美丽乡村来发展美丽经济,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和美丽经济,要在发展美丽经济中掀起新一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让美丽经济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新增长点。
4.加快创新驱动。鼓励引进社会资本,通过“村+公司+农户”等模式,经营美丽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支持各地举办美丽乡村和农产品展销等活动,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美丽乡村精品村、风景带和示范品牌。
(四)实施精神富裕行动,培育文明和谐新民风
1.倡导乡村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不断提升村民的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素养。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倡导文明新风尚,反对封建迷信,遏制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展现农民良好精神风貌。
2.保护乡愁记忆。推进乡村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保护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发挥乡村文化礼堂作用,推进公民道德、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进礼堂。
3.传承乡土文化。加强对文物保护单、文物保护点、古树名木等不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管理,编制保护名录,建立保护档案,提升保护利用水平,重点推进昌化历史文化名镇和石门历史文化名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建设,进一步落实文保单位、文保点和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的编制和保护工作。
4.推进“四治”融合。坚持以自治强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以智治提能级,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强化村规民约宣传,做到知规知约、守规守约、用规用约,推动文化与德治融合,提升乡村德治水平。通过发挥自治基础作用,结合法治思维、德治感召、智治手段,最终实现 “四治融合”在乡村治理模式。
(五)实施数智赋能行动,建设未来乡村新格局
1.加快数字乡村建设。遵循“做优一脑架构、强化两端赋能、主攻三大职能、深化四级联动”总布局,加快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推动数字赋能乡村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行业监管服务和农民生产生活的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着力建设引领全省的高水平智慧农业、精密智控的基层治理体系、城乡融合的数字化公共服务窗口,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乡村示范模式。
2.开展未来乡村建设。坚持人本化、生态化、数智化、共享化、融合化的价值取向,聚力打造邻里、文化、健康、生态、创业、建筑、交通、数字、服务、治理等未来乡村场景,建设引领 时代潮流、呈现未来元素、彰显临安韵味的新型乡村,探索建立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把未来村庄建设作为加快全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3.打造共富乡村示范。以乡村振兴为核心,以地缘相邻、文化相近、产业互补为原则,组建一批具有临安特色的“共富乡村”或乡村振兴联合体,通过推进“规划共绘、平台共建、要素共享、环境共保、文化共育、产业共兴、品牌共塑”,使乡村振兴联合体(共富乡村)成为乡村共同富裕的典范,走出一条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乡村振兴路。
4.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和差距逐步缩小机制,加快实现教育卫生、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之间合理布局、质量相近、方便程度大致相同。推动没有社会保险的60岁以上人群参加城乡居保,稳妥逐步推进基础养老金与最低生活保障金并轨同标。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美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关部门和各镇街主要领导要结合自身职能和本地实际,切实加强打造“十四五”美丽乡村工作的领导,认真谋划研究、明确目标、完善举措,全力推进。
(二)强化要素保障。全区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管理,在资金、土地、技术、政策等资源要素配置上,对美丽乡村建设予以重点倾斜和有效保障。发挥公共财政引导作用,多渠道增加建设投入。区财政资金重点用于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天目村落、数字乡村、未来乡村、共富乡村建设等。
(三)强化改革赋能。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按照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要求推进农村改革,以多规合一、农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盘活、产业融合、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 建设、农村创业创新、“最多跑一次”改革、“四治融合”等重点领域为切入点,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形成联动、融合、闭环的改革矩阵,加快推动从“事”到“制”到“治”的转变。
(四)强化考核宣传。每年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年终考评体系,作为乡村振兴考核的重要内容。创新宣传载体,加强对美丽乡村规划、政策、项目的宣传解读。选树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基层单位和先进个人。开展互看互学互比,总结全区各级各部门在美丽乡村建设上的成熟模式和可复制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比学赶超、全民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附件2:关于《杭州市临安区关于深化“千万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的起草说明.docx
分享: |